本篇文章797字,读完约2分钟
长期以来,社会上围绕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着一些极端的观点,其中“完全私有化”是最具争议的观点之一。国外的这一经验被一些人视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灵丹妙药”。但是,从理性的角度来看,这种看似“洋气”的新理论实际上并不适用于中国的土壤,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不能完全私有化。
事实上,“私有化”一词起源于西方。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进行的国有企业改革大多采用私有化模式,许多转型期国家也采用私有化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营化”被引入中国,被认为是提高国有企业绩效的重要途径。
然而,有人建议,国有企业的改革应该完全私有化,这不承认我国的具体情况。在中国,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原则的要求和国家战略的需要,国有经济的控制权在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得以保持。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是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推进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深度融合的一种方式。改革的目的不是削弱国有企业,更不是将它们完全私有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企业在改革和发展中取得了巨大进步。总的来说,它们已经与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它们的经营质量和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我国综合实力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完全私有化的观点旨在引导国有企业改革走向私有化,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如果完全私有化,关系国计民生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企业将至少转移到少数私人资本和国际垄断资本手中,后果不堪设想。
中国的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改革不能完全私有化。有真正的历史教科书。俄罗斯和一些东欧国家的私有化并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加深了问题的严重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警告说,中国应该向俄罗斯国有企业的私有化学习。他说,中国的国有企业不能完全私有化,一旦完全私有化,它们将失去“保持经济稳定的力量”,这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标题:国资国企改革不能搞全盘私有化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28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