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79字,读完约4分钟
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6.9%,超出了分析师的普遍预期。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司副司长牛莉最近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月度宏观经济数据分析会议上表示,结构的改善和质量的提高是经济增长好于预期的重要原因。
此前,国内生产总值连续八个季度稳定在6.7%至6.9%的中高速区间。那么,2017年6.9%的经济增长率是否意味着经济已经见底?对此,中国东方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轻舞认为,目前还没有定论,当前宏观经济仍运行在L型底部。
华融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吴歌认为,去年对gdp的第一大贡献是对外贸易。自2017年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全球贸易已从超调回落到一定程度,中国进出口均实现了显著的正增长。全年美元出口同比增长7.9%,进口同比增长15.9%。吴歌还表示,除了外贸反弹,推动经济的一个无形因素是价格。工业企业的利润是建立在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基础上的,产量也相对稳定吴歌说。
“2017年1月至11月,公司利润同比增长21.9%,同比反弹12.5%。这是2017年经济运行的一大特点。”中国程心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董事长闫妍表示。他认为,随后企业利润的提高正面临放缓的压力。原因是2017年企业利润的提高主要是由于中上游企业利润的提高。中上游产业的利润增长远快于中下游产业,中下游产业的利润明显向中上游转移。行业中、下游利润保持低位,制造业投资数据持续疲软。在国内外需求复苏、企业利润提高的背景下,制造业投资有所回升,同比增长4.8%,比上年加快0.6个百分点,但总体而言,制造业投资仍相对疲弱。
“劳动力成本、能源和原材料成本、土地使用成本和环境保护成本都增加了。如果制造业赚不到钱,投资就会受到影响。”牛莉强调,核心问题是税费成本仍然偏高。虽然国家在这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企业的税费成本压力仍然比较大。
考虑到在收紧货币政策幅度和加强金融监管的背景下市场利率的上行波动,闫妍强调,在这种情况下,减税和减费是减轻企业负担的重要选择。“在强有力的监管下,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不断上升,这将继续挤压企业利润的提高。但是,企业利润仍然很低,实体经济的投资回报率很低,这不利于资本的不断提高。在这种背景下,为了保证实体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各级政府需要增加清收费用,降低成本,通过降低企业成本来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从而形成经济发展的持续内生动力。同时,财政支出仍需提高效率,打破财政支出存量的固化格局,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减税空空间。”
此外,当前民间投资增长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障碍,民间投资活力弱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闫妍强调,在2018年,仍然有必要进一步打破限制私人投资的体制和体制障碍。此外,有必要扩大对私人资本开放的投资领域,特别是在目前制造业许多子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下,迫切需要增加服务业对私人投资的开放。
2017年,第三产业继续以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速度增长,首次为年度经济增长贡献了60%。第一、二、三产业分别比上年增长3.9%、6.1%和8%,第一、三产业分别比上年增长0.6和0.3个百分点,但第二产业下降0.2个百分点。
从需求结构来看,虽然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于2016年,但仍保持在58.8%的较高水平。根据央行的问卷调查,截至2017年第四季度末,居民消费意愿仍处于较高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闫妍表示,住宅行业杠杆率上升将制约居民消费能力,消费难以继续大幅上升。截至2017年上半年末,中国住宅行业的杠杆率为53%,比2016年底提高了3个百分点。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居民目前的杠杆率远远超过新兴经济体居民的整体杠杆率(37%)。
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3月份达到9.2%的高位后逐渐回落,同比增长7.2%,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
其中,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7%。闫妍表示,这表明,尽管房地产调控使房地产投资的波动回落,但由于四线城市去库存化的影响和高购地费的运行,房地产投资仍保持一定的弹性。然而,基础设施投资仍保持14.93%的高增长率。
然而,闫妍认为,基础设施投资将成为拖累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地方政府债务监管日趋严格,广义财政支出增长可能放缓;另一方面,一些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将因地方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挤水”而停止。
标题:专家展望2018年宏观经济:扩大减税降费空间是当下重要选择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28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