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31字,读完约8分钟
太子湾国际邮轮母港位于前海蛇口自由贸易区。
个人资料图片
深圳前海,一个充满希望的实验场,正在破土动工,欣欣向荣。五年来,前海始终坚持高水平的开放和高标准的改革,敢于面对困难,敢于承担风险,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展现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制度创新是前海改革的核心任务。在前海蛇口自由贸易区上市两年多以来,取得了“整体领先、系统构成完整、改造效益显著”的重要成绩。共推出319项制度创新成果,平均每三天推出一项,其中131项为全国首创或领先,7项在全国范围内推广,49项在全省范围内推广,31项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为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宝贵的“前海样本”。
力量减法,换取市场活力倍增
前海作为全国商事登记改革的发源地,先后率先实现了“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的改革,并启动了“证照分离2.0版”的改革。创新外商投资准入管理模式,对外商投资实行“一次受理多证联合办公”,将外商投资企业注册时间从20个工作日缩短至3个工作日...前海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进一步优化了企业的进入门槛,给商业主体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前海是“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的重要国家战略平台,贸易便利化程度是前海赢得国际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去年6月,深圳海关在钱海启动了“深港陆路空联运”试点改革。在该地区完成海关检查后,第一批测试货物直接抵达香港机场,并登上飞机飞往目的地。这一试点的实施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国出口贸易的两大难题,即“原通关时间不确定”和“空港的运作港口不可预测”,从而再次加快了空在华南地区的货物出口。此外,前海还实施了高度便捷的贸易监管模式,推出了60多项创新措施,以营造一个集约高效的贸易监管和通关环境:开展通关无纸化改革,建立便利的通关模式,实现进口货物的全球可追溯性,提高通关效率。加倍;实施国际航行船舶进出口岸网上检查,船舶代理可以“不出家门”办理国际航行船舶进出口检查业务,每年为保税区内的船舶代理机构节省9000多个小时的工作时间...
截至去年年底,前海共承办了147件省市下放的行政事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简化和优化了工作流程,政府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政府率先“减法”,激发了前海市场参与者创新创业的无限活力,激发了区域经济的新动能。据统计,截至去年11月底,前海蛇口自由贸易区共有注册企业16.35万家,经营业务6.58万项,开业率40.2%,新注册企业约4.6万家。前海蛇口自由贸易区上市两年多以来,经济总量持续跃升至1000亿元。2016年,注册企业增加值1416亿元,同比增长39%;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注册企业增加值预计将从2013年的49.9亿元增加到1504亿元,每平方公里经济总量将超过100亿元,提前三年完成发展目标。
前海实验,探索深化改革的路径
跨境金融是前海金融创新的突破口和重点。前海率先推动实现跨境人民币贷款、跨境双向债券发行、跨境双向资金池、跨境双向股权投资、跨境资产转移等“五个跨境”。
2013年1月,前海率先打破人民币跨境贷款的坚冰,不仅有效降低了本地区企业的融资成本,巩固了香港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地位,而且还陆续延伸至上海、苏州等地,为国家金融改革起到了“试验田”的作用。
前海国家税务局率先在中国推广跨境纳税业务。几个月前,深圳市大石金融租赁有限公司成为中国第一家“早期采用者”公司,并成功完成了中国第一个“跨境电子支票纳税”。该公司负责人刘丛表示,只要您在深圳电子税务局选择“跨境纳税”,登录香港银行网上银行开具电子支票,就可以完成纳税,非常方便。与传统的电汇方式相比,"跨境纳税"将企业的纳税时间从三四天缩短到一天,大大节省了资金占用时间。该业务的发展促进了深圳多元化纳税平台的建设,为纳税人提供了便捷的纳税服务。
通过一系列大胆的改革创新措施,前海建立了由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事后监管、法治创新和制度机制创新六大板块支撑的制度创新“前海模式”,形成了一大批完整系统的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得到复制和推广。国务院要求在全国推广的第二批19项制度创新经验中,有6项来自前海。
在2017年前海蛇口自由贸易区重大制度创新成果及案例发布会上,深圳海关、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前海法院、招商局集团等11个单位被评为“制度创新基地”,前海诚信监督局、前海国家税务局、前海地方税务局、前海伟忠银行等13个单位被评为“制度创新中心”,周大福港货中心、兆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华商林丽丽联合律师事务所、前海常恒科技
“制度创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也是FTZ最重要的使命。前海蛇口自由贸易区制度创新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将政府、市场和社会联系起来,形成大规模的协同创新模式。”中山大学自由贸易区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傅正平。充分发挥制度创新基地、中心和实验室三位一体的创新承载体系,构建协同创新的生态链,前海将形成更加可持续创新的有效机制,推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新突破。
六大板块,抓好制度创新“组合拳”
前海制度创新广泛,结构完整,逐步形成了与国际规则深度融合、有效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规则体系。
在投资便利化方面,前海率先改革商事登记制度,形成了“一受理、一审批、一网络服务、一印章”的“一站式”行政审批服务机制;在贸易便利化方面,首创跨境电子商务生鲜进口检验联合运作模式,率先在全国推出“前海全球中心仓库”试点等一大批创新举措;在金融开放创新方面,我们积极推进金融业的拓展和开放,推出了中国首家外资控股的合资基金管理公司恒生前海基金、汇丰前海证券、东亚前海证券和首家以香港为背景的外资私募股权基金。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登陆前海,成立了首个民营互联网银行伟众银行,这是cepa框架下首个招募消费金融等创新金融机构,推动金融业发展服务实体经济的消费金融公司;在事后监管方面,我们率先利用大数据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完成了前海蛇口自贸区10多万家企业的信用查询和企业形象塑造,正式启动“企业信用”。消费者只需要通过手机“握手”。通过震动,我们可以了解周边企业的真实信息和信用记录,实现消费者、企业和市场监管部门的信息交流和相互评价;在制度和机制创新方面,中国第一个以法制机构引领区域发展和治理的公共组织——前海管理局成立,并采用企业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模式,实现了减员增效的目标,为深化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了一条新路。
前海作为国家批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唯一示范区,充分发挥法治核心竞争力,不断创新司法机制,营造法制化、国际化、便捷化的经营环境。
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院落户前海,司法终审权落到前海,进一步提升了前海国际的司法公信力;前海法院开创了全国审前会议制度,开创了“香港调解”和“香港陪审团”制度。截至去年11月,前海法院受理了30起当事人选择适用香港法律的案件;借鉴香港经验,前海廉政公署成立,纪检、监察、检察、公安、审计“五位一体”廉政监督新机制在全国率先建立;深圳知识产权法院和深圳金融法院正式开业,为进一步服务、保障科技创新和金融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个公平、透明和可预见的法律环境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特别是港资企业落户前海。2017年1月至11月,前海注册企业实际利用外资42.22亿美元,占全市的60.29%。截至2017年11月底,前海蛇口自由贸易区共有6931家香港注册企业,注册资本8612.7亿元。2017年1月至11月,港资企业税收收入为81.75亿元,占自贸区税收总额的25.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6.92亿元,占36.45%;香港资本实际使用41.05亿美元,占97.2%。香港企业作为区域经济支柱的作用日益明显。
《人民日报》(2018年1月11日,第16版)
标题:制度创新,“前海样本”的底色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28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