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23字,读完约8分钟
广西贺州市黄姚镇丰里村村民欧桂兰正在绣一幅花鸟画。
本报记者郑海友照片
帮助智慧,帮助雄心,增强对扶贫的信心
日前,现代壮剧《一秘》继续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巡回演出。这部电视剧以一位女医生作为第一任书记两年的扶贫工作生活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党员干部投身基层扶贫的感人故事。该剧在广西演出了200多次,引起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反响。
为了帮助穷人,我们必须首先帮助志愿者。广西玉林市兴业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局长莫汉峰对此深有感触:“在广大的贫困地区,“懒人”等着有需要的人,喝着酒,睡着觉,等着扶贫,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我们必须想办法启发他们,增强他们摆脱贫困的雄心,从而鼓励更多的人自力更生,增强他们的信心。否则,我真的害怕成为一个懒惰的人的现象。”
“早上听鸡,白天听鸟,晚上听狗”是许多地区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为了让先进文化进入群众的思想深处,我们首先要树立公共文化阵地,让活动正常进行。近年来,兴业县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全面展开,重点是贫困村。目前,全县已有92个贫困村建立了70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另外22个贫困村还建有舞台、篮球场、农家书屋等设施。普通人(603883,临床单位)可以在家里近距离接触先进文化。
“过去,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总是集中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并认为那里的村民有文化需求。后来我们发现,贫困村民需要思想文化的鼓励和引导,更渴望通过生动的故事来体验和理解党的政策。”莫汉峰回忆说,他曾几次把剧本送到农村,群众自编自演的《懒人脱贫》等节目深深打动了农民群众。村民们拥着演员哭着说:“人们不能再继续贫穷下去了,他们不能辜负党和国家的关怀。”
村民们在舞台上跳舞,在球场上打球,这看起来很平常。事实上,我们已经在一起很久了,经常互相鼓励。好政策、好主意、好项目共享,矛盾逐步化解,无疑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据报道,从2009年到2017年,广西共安排了近20亿元专项建设补助资金,用于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作为扶贫的主要项目之一。目前,全区已有3860个贫困村建立了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占全区贫困村总数的77.2%。
开发文化资源,拓宽脱贫途径
近日,在广西崇左市宁明县城中镇尧达村来江屯,江来任玥宋古乐展览馆每天都迎来大批游客。展厅由原来的土墙住宅改造而成。古老的华山文化元素与现代文化元素充分结合,民俗展示、鼓乐表演和文化休闲一应俱全。原生态民间表演队的成员,如民歌表演队、战鼓队、铜鼓队,都是当地的贫困户,现在他们通过乡村文化旅游增加了收入。
2016年7月,广西左江华山岩画文化景观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一幅岩画世界遗产。左江华山岩画位于广西崇左市江州区龙州县宁明县和扶绥县。巨大的赭石红色岩画记录了大约2000年前的祭祀场景。其独特的景观构成模式、岩画图像表现体系、罕见的绘画位置和巨大的画框比例,使其成为国内外众多游客的最爱。
姚大村江来屯对面,是左江华山岩画群的高山岩画点。在这种有利条件下,地方政府把发展文化旅游作为扶贫的切入点。以前,腰大村村民的收入主要靠种植甘蔗、桑树、养蚕和外出打工。现在仍有214户贫困家庭。“几年前,手工煮的红糖有时只卖几块钱一斤,而且成本无法收回。但没有办法,不卖也没用,留在你手里。”让村民卢正峰高兴的是,他和他的爱人已经加入了当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这里,我向游客展示用古代方法制作红糖的技巧。我一个月的工资超过2000元,我马上就脱贫了!”
“我们不能让农民保留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而继续贫困下去。”姚大村第一书记王涵,广西美术家协会会员。他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组织开发了左江华山岩画系列文化创意产品。目前,扇子、针织、刺绣、帽子、围巾等产品畅销。
事实上,许多贫困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原生态、民俗、非遗和文物资源、生态旅游资源等。
2017年12月9日,广西贺州市昭平县黄姚镇丰里村的一户贫困户欧桂兰正在绣一幅壮锦花鸟画。她花了六七天时间才完成这件20厘米× 20厘米的刺绣,预计能带来300元的收入。2016年7月,欧桂兰参加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组织的民族传统织绣培训班。过去,她和爱人出去工作挣钱,但是她不能照顾孩子和老人。如今学了锦绣,既能增加收入,又能料理家务,又能即刻摆脱家里的贫困。"。快乐!”欧桂兰说。
昭平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广西2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有17,087个家庭和近70,000个穷人已经建立了他们的卡。然而,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黄姚古镇、传统壮锦、古代酿酒等闻名遐迩。“依靠黄姚古镇每年近200万的游客,发展壮锦、酿酒、民歌和民族音乐,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能使普通百姓掌握文化技能,带来收入。这不是一举两得吗?”昭平县常委、副县长刘玉明说。
自2016年7月起,广西民族传统织绣培训班已经启动,昭平县6个贫困村的40名家庭主妇参加了为期3个月的培训。文化企业回收半成品织绣产品,加工成创意文化旅游产品出售。这样,留守妇女就成了职业刺绣妈妈,她们的家乡就是就业基地。在广西,依托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源,“公司+基地+农民+市场”的文化技能扶贫模式进一步增强了贫困地区人民的致富能力。
据悉,广西已选择扶持17个贫困县作为自治区首批特色文化产业(项目)示范县(市、区),以特色文化旅游和民族民间手工艺品为主体的文化产业整合发展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
扶贫需要耐心和渐进
“导致贫困的深层次问题是,它不能在意识形态上开放,这限制了视野,阻碍了步伐。”昭平县黄姚镇新寨村第一书记黄庆峰亲自认识到,有必要通过文化渗透让贫困人口解放思想,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来自广西的数据显示,桂林市临桂区吴彤镇有1000多户、5000多人从事农民画创作,年产值超过2亿元。农民画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产业;在钦州市,工业发展是在倪星陶器,年产值4.5亿元,这导致5000多人找到工作和创业。
事实上,在许多古老的、小的、边缘的和极度贫困的地区,当地最大的优势资源之一可能在于红色文化、少数民族的民间工艺等。对优势大惊小怪无疑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我们对改变利用特色文化促进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资源的尴尬浪费,如“守金山无食银山”。
然而,文化扶贫的实施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改善供水、供电、接入和网络,以解决道路硬化、桥梁建设和水利工程等基本问题。要有耐心,循序渐进,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特色发展和长远效应。防止因急功近利导致的重发展轻保护、规划破坏、拯救千村万村等问题。
刘玉明介绍说,昭平县的“壮绣坊”即将竣工,一楼有一个壮绣展厅,二楼有一个技能培训场所,以促进文化扶贫的常态化,发挥长远作用。然而,怎样才能使绣娘手中的壮绣元素比单调的花木更加突出呢?农村刺绣妈妈不仅可以机械地刺绣产品,还可以提高她们的设计、创作和市场拓展能力。.....回答非遗留衍生产品和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中遇到的类似问题,并期待进一步的工作。
“结合实施农村振兴战略,广西从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非遗保护与传承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采取多种措施帮助人民、帮助人民智慧,探索出一条具有浓郁民族和区域特色的扶贫惠民发展道路。”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双燕说,为使贫困地区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我们将继续努力激发贫困人口脱贫的内生动力,巩固扶贫成果,提高扶贫质量。”
《人民日报》(2018年1月11日,第19版)
标题:丰富头脑,鼓起腰包(文化脉动)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28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