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76字,读完约3分钟
2013年,在上海综合保税区的基础上,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成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经过四年多的运行,总体上率先在投资、金融、监管、人才引进等领域形成了一系列创新成果,落实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规划的要求。
首先,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了投资管理制度,推动政府管理从注重事前审批向注重事中事后监督转变,包括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商业登记制度改革、“一次性受理”制度、境外投资备案管理等。
其次,自贸试验区强调监管模式的创新,促进“一线自由化、二线安全高效关注、区域自由”的实施,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其创新措施涉及监管方法、监管流程、海关与检验检疫合作等。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点是加快金融监管体系创新,增加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防范金融风险,促进投资和贸易便利化。
第三,上海自贸区对来自贸区工作的外国从业人员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向香港企业聘用的相关人才发放绿卡,解决国内外人才难以在上海落户的问题,为自贸区升级为自由贸易港创造必要的软环境。
尽管上海自贸区试点在上述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政策执行方面,一些地区的许多措施仍局限于试点阶段,各地建设进度不尽相同。此外,在从自由贸易试验区向自由贸易港升级和转型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关键领域。
首先,在金融领域,一方面需要在现阶段继续扩大开放,另一方面需要提高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金融监管能力。因此,有必要加快建设与世界著名自由贸易港相匹配的离岸税收体系,构建国际融资模式,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在维护金融企业中的作用。同时,要扩大资金自由流动,改进外汇管理方式,继续完善自贸区账户体系,进一步加快离岸人民币业务发展,完善金融企业风险防范体系。
第二,在市场准入管理模式上,要加强对外开放。构建符合国际标准的负面清单。
三是继续探索事后监管体系,提高监管体系的抗风险能力,继续完善“双通报、双反馈、双跟踪”的许可机制和“双随机性、双评价、双公示”的监管协调机制。
第四,法制建设的环节在不断完善。推进多层次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体系,加强司法强制力度,增强保护投资者权益的能力。
第五,继续跟进上海自由贸易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打造世界一流的航运服务体系。
总之,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港,必须依托上海自身的区位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作者简介
王茜: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际经贸治理与中国改革开放联合研究中心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他的研究兴趣是全球价值链和金融服务贸易。
许:2017年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
标题:上海对标自贸港建设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26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