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196字,读完约5分钟
探索跨行政区发展模式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需要更多支持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沈泽珍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一项国家战略。在复杂多变的现实条件下,如何聚集更多的力量,共同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提供支持?4月13日,上海财经大学成立了长江三角洲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所。专家学者在当天举行的2019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端论坛上发表了见解。
明确要求把握路径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上海财经大学特聘教授范恒山表示:“长三角一体化的实质是实现资源要素的无障碍流动和全方位开放合作。它应该体现国际标准,把握国家定位,突出自身优势,实现三个方面。有机结合。”
范恒山认为,长三角一体化需要把握以下要求。首先,以高质量发展基准为目标,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第二,我们的目标是创造一个世界一流的商业环境,促进制度和管理的创新,为商业运作提供最有效的服务、最好的管理和最宽松的环境。同时,以建设城乡一体化、美丽乡村、美丽家园为目标,推进社会治理改革,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具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在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基本路径上,范恒山提出要牢固树立一体化意识,坚持统一规划,形成法律约束,实施重点突破,建立协调机制,加强平台支撑,探索共享模式。例如,他表示,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不应仅限于开放“断裂道路”和拓宽瓶颈地带,还应设计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机场、码头和铁路中转站。又如,长江三角洲地区也有类似的产业。如何进一步凸显其优势,实现合理的劳动力分配,是下一步规划和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长三角地区在建立协调机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三级运行的总体框架。范恒山认为,应根据深化长三角一体化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协调机制。此外,应根据需求建设一批综合性、特色性实验区和功能区,一方面为长三角一体化提供示范和支撑,另一方面探索解决关键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同时,有必要探索区域间投资、产业承接和转移、生态链共建等参与一体化推进过程的利益机制。
三省聚焦“接轨上海”
“长三角一体化上升到国家战略后,我们一直在思考该怎么办?怎么做?”原浙江省政府副秘书长沈建明认为,长三角一体化的核心是如何“与上海接轨”,这就要求上海必须强化主导地位,做强做大。
上海有五大优势:人才高地、金融高地、品牌高地、市场高地和开放高地。沈建明说,江浙皖融入上海就是要利用上海。长三角一体化是一个优势对接的概念。浙江与上海合作,浙江的优势必须与上海的优势相匹配和互补,长三角一体化才有意义。浙江、江苏、安徽一样,优势互补,相互联系。从这个角度看,“与上海相连”就是江浙皖三省与上海的关系。
“作为长江三角洲的一员,我们几乎每周都专门进行研究,看看安徽在长江三角洲的综合开发中应该做些什么,应该提供些什么?”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倪胜如对安徽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举措进行了思考。
例如,安徽有丰富的创新资源。在下一步发展中,创新可以有更大更好的作为,也可以为长三角的一体化发展提供一些创新的基础支撑;安徽智能家电、新型建筑材料、平板显示器、新能源汽车、智能语音、工业机器人等。在这个国家乃至世界都有一席之地。下一步可以为长三角建立世界级产业集群做出应有的贡献;安徽的生态资源非常丰富。下一步是与江苏、浙江、上海谈判,进一步推进“金山银山”建设;安徽的交通十分便利,可以通过长三角互联互通为新一轮对外开放提供支撑,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降低物流成本;安徽省农产品资源丰富,在能源供应和保障实施方面可以继续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新使命的综合发展
4月10日00: 00,长江三角洲铁路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周一至周五新增苏沪晨峰高速铁路,为苏州吸引上海人才“上下班一小时”创造了条件。
从浙江嘉善到上海高铁只有大约20分钟。沈建明说,浙江企业可以把他们的R&D机构设在嘉善,或者干脆在上海建一个浙江企业R&D联合中心。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浙江企业在上海得不到贷款,上海的许多百年老字号即使沉默也不能自由地流向浙江。沈建明说:“要建设一流的商业环境,上海需要改革,浙江需要改革。”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刘志彪认为,长三角一体化就是打破生产要素流动的壁垒,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相互开放。开放是生产要素的流动,流动是长三角一体化的过程。他说,这样,长三角一体化实际上更适合大范围开放,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根本方向应该是在对内开放的基础上,建设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与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许多新的问题,如上海核心城市缺乏突出作用,城市群发展质量有待提高,产业协同效应明显不足,要素流动和资源共享不足,主要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较低。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严军认为,上海应加强改革先锋的定位,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制度探索,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从当前的具体项目合作到整个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镇表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坐标是世界级城市群和现代化。城市群必须整合,现代化也必须整合。我们要率先在更高层次上推进改革开放,努力突破行政壁垒造成的各种“断路”。他说,应该利用开放的科技创新环境和开放的新兴市场,共同创造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探索和实践跨行政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加快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全区域共同繁荣发展,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使命。(《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沈泽珍)
标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需更多力量支撑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9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