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85字,读完约4分钟
9月25日,在杭州举行的第十五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浙江大学校长吴、、中南大学副校长周克超、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罗喜生围绕高校办刊,从政策制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高校国际化等方面与与会者进行了讨论、座谈和辩论,打造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
高校是创新发展的重要生产力,是人才聚集的重要载体。他们在新办科技期刊的学科、人才和创新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吴说,高校要发挥示范作用,适应时代需要,引领创新前沿,推动国家成为“期刊强国”,使中国成为世界主要科技创新中心之一。
推广一流期刊,变“双一流”为“三一流”
与其他期刊相比,学术性是大学期刊的第一属性,一流大学应该拥有一流的学术出版品牌。
“高校科技期刊应着眼于服务一流大学、建设一流学科的总体目标。因为高校出版社和期刊都在高校的范围内,服务于高校的整体目标已经成为我们高校科技期刊不可推卸的责任和必由之路。”在周科长看来,除了一流的大学和一流的学科,还应该有一流的期刊,能否在“双一流”的基础上成为“三一流”是目前高校科技期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三者相辅相成。高水平科技期刊支持学科建设,相互促进,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汇集学者资源,支持人才培养,促进学术交流。
高起点布局一批英文科技期刊,加快提高面向世界的办刊水平
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9年),截至2018年底,中国科技期刊(不含军队系统出版的期刊)有4973种,中国科技期刊4519种,占90%以上,英文期刊较少。为了增强科研成果的影响力,大多数学者会选择在英文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
罗喜生在报告中提到,中国科技论文的产出很高,每年发表论文36.12万篇,占世界总量的18.6%,但基本上都是在一些世界顶级期刊上发表的。关于《中国科技大学学报》未来的改革,他提出全英文期刊应是发展方向,年轻编辑应提交英文论文以提高期刊质量。
周科长提出要高起点布局一批英文科技期刊。“一流学科的建设带动一流大学的建设。科技期刊的建设是为了搭建一个学科平台,高水平英语科技期刊的建设是为了搭建一个国际学术高地。”
摘要:为提升中国科技期刊的全球影响力,吴指出,高校应积极参与全球期刊的学术进程,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之路,这对期刊生态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其次,要适应全民辐射,激发期刊内生活力,进一步提升科技期刊的评价影响力和话语权,建设面向未来的学术期刊人才。
建立期刊论文评价的“中国标准”
近年来,我国的科学评价体系主要是基于SCI的科技评价,以及对职称、奖项、项目、经费、学位等的评价。,均以论文是否被收录到SCI期刊作为审核标准之一。2019年8月,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选择和出版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类目录,形成全面、客观反映期刊水平的评价标准。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何林表示,在论坛上发布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试点成果,探索出版面向中国科技行业编辑的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作为学术文献成果评价的参考,促进国内外期刊在同等水平上的等效使用,是吸引优秀成果在中国科技期刊上推出,推进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重要举措。
罗喜生认为,就整个中国的科研量和质量而言,他们有能力支撑国内期刊的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拥有一流的期刊科学评价体系,他们完全可以支撑国内科技期刊的发展。
“中国的科学技术首先是为了中国,同时也是为了中国和世界,这是最好的。科技期刊是科技信息数据的交汇点。这种交叉涉及知识产权、版权、科技资源的大数据以及中国技术创新驱动的发展。”周科长说。(陈)
责任:张洋
标题:让中国科技期刊的烛光变成黎明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2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