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67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贵阳1月8日电:贵州“扶贫工作室”让山区贫困家庭在家门口工作
新华社记者胡星、罗飞
24岁的赵清华(音译)早饭后下楼去一家服装加工厂工作。中午,她可以回家为全家人做午饭。
家在六楼,工厂在一楼。2017年6月,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铁匠庙乡的一户贫困拆迁户赵清华,搬进了集镇的新家,开始了“两点一线”的生活。她家门口的工作让她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信心。
赫章县位于乌蒙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长期以来,外出工作是当地人摆脱贫困的主要途径。如今,在政府的帮助下,许多人通过扶贫和搬迁将他们的家庭从陕西山区搬到了城市,并住在政府建造的安置房屋里。交通便利,生活环境良好,就业问题逐步在当地和附近得到解决。
“我过去常常担心搬出去后无事可做。现在这家人住在新房子里,他们下楼后就可以工作挣钱了,还可以照看洋娃娃。”赵清华说,工厂计件缝纫的月收入约为1500元。
铁匠苗族乡的负责人李爱明告诉记者,在原扶贫安置点建了16栋建筑,计划安置312户1464人的家庭。政府将确保至少一个贫困家庭有稳定的就业机会,通过农业帮助贫困家庭,并吸引企业落户。
为了方便贫困家庭搬迁到附近工作,安置点建筑的二至六层为房屋,一层为外立面房屋。目前,服装加工厂是由返乡农民工在门面房子里建立的,他们从沿海企业那里接受服装订单。
这种产业布局也成为企业家回国的机会。服装生产加工厂负责人张宜聪告诉记者,沿海地区正在加快产业转型,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向内陆转移,这使得在西部山区建厂越来越有利。
“在村民家门口建工厂更容易招到工人,而且政府有租金减免等优惠政策。”张宜聪说,有142名工厂工人,包括89个搬迁的贫困户。当订单很多时,他们每个月要加工10万件服装,其中一些已经销往美国,这已经超出了预期。
据了解,目前赫章县有9家服装加工厂,有2家在建。记者在毕节市迁西县金兰镇和红水镇也看到了类似的“扶贫工作室”。
金兰镇一个原本闲置的仓库进行了改造,并挂上了“金兰镇虞舜服装厂”的牌子。该厂负责人冯德表示,自今年7月投产以来,每月都有源源不断的订单,每月加工订单金额约为20万元。
“我过去常常在外工作,积累技术和资本。现在家乡交通便利,有创业扶持政策,返乡发展前景看好。”冯德说,工厂目前有60台机器,50多人在最忙的时候去上班。一些曾经在工厂外工作的人看到他们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回来了。
金兰镇党委书记陈建表示,山区条件无法吸引大型企业,但这样一个小型“扶贫车间”却是“脚踏实地”的。投资不高,风险低。大多数农民工回家创业,当他们有想法的时候,他们有回馈家乡的感觉。
“下一步,政府将加大努力,因地制宜地实施‘岩桂归姓’项目,吸引更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打造更加丰富多样的‘扶贫车间’,为山区人民搭建‘居家就业平台’。”陈建说。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刘洋
标题:贵州“扶贫车间”让山区贫困户家门口就业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4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