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37字,读完约3分钟
不管基层治理有没有效果,不管形式主义是多还是少,我们都必须到第一线去“看现场,听人民的声音,看情况”
前一段时间,在云南曲靖市沾益区接受采访时,一些基层干部说:“稳增长、脱贫、攻坚,工作还不容易,但疲劳与往年不同。”都“累”了,但有什么区别呢?
原来,去年年底基层干部抱怨的“疲劳”往往与各种评估有关。他们经常说,整理文件要走一圈又一圈,陪同接待既累又乱。如今,“累”这个词意味着更多的责任感和成就感,而不是抱怨和辗转反侧。不要低估这些变化。如何努力工作影响着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与当前治理检查和考核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密切相关。
前后变化有多大?以沾益区西平街干部彭丹为例。过去,在年底,至少要花一个星期才能在晚上11: 00到家,以便为检查准备跟踪数据。她负责党建、组织和纪检三大检查,包括108个小项目,其中80%需要在年底临时收集整理。“全部完成后,文件箱叠得比我的高。”现在,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在前几年,三个评估组被整合为一个,而跟踪材料要少得多。一些材料从47项压缩到11项。相比之下,评估过程中的材料更少,评估小组有更多的时间去村里看实际结果,这赶走了形式主义,欢迎努力工作。
近年来,基层工作的任务越来越重,随着政务资料的更新和完善,一些地方和领域的形式主义开始泛滥,许多干部群众投诉。要进行全面评估,减轻基层负担,我们必须正视问题,然后才能找到解决办法。去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协调和规范监督检查考核工作的通知》,要求“严格控制总量……切实减轻基层负担。”随后,云南许多地方实行并实施了这一制度,并由国家委员会牵头对大理进行了全面评估,从而减少了多次、重复和交叉评估的情况。一名基层干部表示,有了中央政府的具体文件,地方当局可以放手。
只有当我们想要工作成果,不想形式主义时,基层治理才能“脱离虚拟现实”。曲靖地区的基层评估越来越实用。在文昌社区,评估小组应实地考察“三服务”公示栏,检查是否存在信息披露不及时、不规范等问题;在黑桥社区,有必要走访被处罚的村组干部,检查处罚期间是否进行了回访教育...先把书面材料放在一边,把重点放在评估“没做”、“怎么做”、“做得好”等问题上,就像挥舞指挥棒一样,使各地区、各部门不要流于形式,不要流于表面文章,回到实事求是的态度上来。可以说,不管基层治理有效与否,不管形式主义多少,到第一线去“看现场,听群众的声音,看群众做什么”,是极其重要的。
基层治理不容易,克服形式主义的顽疾需要很长时间。尤其是基层形式主义,除了过度评价之外,还有一些新的表现形式和变体,更值得警惕。这不妨从基层治理的小事做起,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基层干部对问题有更多的认识,少一些观望,尽量先解决问题;上级也应该鼓励和容忍基层治理,支持能找到痛点和硬碰的干部,及时总结和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这样,基层治理就能取得很大的进步,就会有一股“合力”来打赢治理形式主义的持久战。(云南分社记者杨)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朱颖
标题:基层治理如何“脱虚向实”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10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