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19字,读完约4分钟
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了《农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指出要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农村振兴需要塑造和灵魂建设。在本期中,我们将进行讨论,并且我们将选择三个贡献来提出振兴农村文化的建议。
编辑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交流
王云昌
把教室搬到古村落,看民间艺术家编织凉鞋,在祠堂里听历史故事,在文化馆里学习木刻年画...在浙江的“国际研究村”,村民们可以在自家门口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朋友交谈,而不用离开村子。村落中中外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反映了新时期农村文化发展的新气象。
农村振兴,文化是灵魂。“国际研究村”的经验表明,只有流动的文化才能充满活力。通过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当地政府通常开展有益于人民的文化活动,"晒村歌"、"跑村夜",将文化"植入"人们的心中。在这样的引导下,全体村民行动起来,邀请专家进行引导,传承民俗文化,丰富非遗产形式,打造文化优势,为外国友人打造了一套具有全方位感知和互动体验的中国文化课堂,催生了乡村旅游、家庭经济、艺术创作等新形式,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事实证明,要培育文明的农村风貌、良好的家庭风貌和淳朴的民俗风情,需要立足于农村文明,完善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体系,防止农村文化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在此基础上,推动农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为发展打开想象/空间。
让村民发挥主导作用
徐卫青
"站在村子入口处的舞台上,免费观看这场大型演出。"随着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各地都在大力开展文化下乡。“送戏进村”、“送电影下乡”、“人民大舞台”等精品进村进巷,“农家书屋”、“综合文化服务站”等项目相继落地。你可以在家门口欣赏精彩的文学和艺术,这给了村民一种真正的文化习得感。
然而,也有人报道说,在一些地方,“文艺队来享乐,文艺队却瞎了眼。”给予文化“不能解渴”,也不能满足普通人(603883,临床单位)“看他们是否愿意”的愿望。显然,我们不仅要“传承”文化,还要“种下文化”。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一些村庄成立了自己的文艺小组,由专业教师授课,由村民面对面练习。今天,这支文艺队伍已经成为邻近八个乡镇的明星,连续四年举办农民春节晚会,有红绫舞、街舞、小品、独唱、架子鼓……所有节目都很有特色。
让优秀的文化在农村扎根,注重让老百姓成为主角。不仅要挖掘民间艺人,还要加强农村文学人才的培养。用一只手给文化,一只手给“植物”文化,和你周围的人谈论你周围的事情,群众的精神需求就可以“解渴”,农村文化就会深深扎根。
接地气体的更多共振
柳云东
当我去村里调查文化和去农村时,我发现有两种情况:一是搭起一个高高的平台,搭起一个窗帘式的观景台,装上灯,要一个著名的角落,但观众可能很少;另一种是利用现场的情况,或在一棵大树下,或在清溪河边,展开一片田野,下去找几个民歌专家,邀请几个文学乡亲,吹吹,玩,唱,而且要很快乐和活泼。
为什么“飞黄腾达”的舞台表演不如村民们的自娱自乐?最重要的原因是距离感。高大的舞台看起来很明亮,但是很容易把观众分开,造成心理障碍。“看电视有什么区别?”然而,虽然近距离、参与性的小场地可能会有不准确的声音和不完整的音乐,但舞台上的“本土音乐”和“本土舞蹈”有很强的替代感和参与感,能够引起村民的共鸣。
农村振兴在于文化振兴。要把文化推广到农村,我们需要摒弃“硬灌”式的文化输入,着眼于对象,充分吸收当地文化的营养,并有更扎实的文化表演,使群众更容易融入。只有最大限度地缩短文艺与灵魂的距离,充分激发本土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才能为振兴农村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人民日报(2018年6月6日05版)
标题:激活乡村振兴的文化动力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27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