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364字,读完约8分钟
如何建设特色城镇稳定
前生溪服装厂的工人从事毛衫成圈作业,属于濮院镇最早的毛衫企业。浙江省桐乡市浦源镇于2016年成为第一批有中国特色的城镇,现在也是全国“毛衫时尚之乡”。新华社记者徐伟社
一方面,这是一个热门的建筑场景,另一方面,这是一个不断出现的发展混乱。在过去的两年里,特色城镇一直在不断波动。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起点,特色城镇应该在喧嚣中走向何方,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正在深入推进,必须改变以规模扩张为核心的粗放型城镇化发展模式,转向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发展理念”为核心的集约化、精细化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特色城镇无疑是这一转型最突出的特征和最有意义的实践。
自2016年在全国推广以来,特色城镇在2017年进入发展高潮,但在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为此,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于2017年底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和推进特色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以规范特色城镇发展。
从2018年上半年开始,虽然建设特色城镇的热潮有增无减,但对未来的前景仍有不同的看法。特色城镇的发展应该走向何方?
这个数字在上升,但是有很多问题
根据“中国特色小(市)镇”和“千企千镇工程”2017年发展报告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已明确提出镇建设规划,其中浙江、江苏、山东、湖南、广东均计划建设100个以上特色镇;此外,浙江、天津、江苏、福建、广州、贵州、甘肃等地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在土地、租金、税费等方面给予优惠待遇。其中,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明确了具体建设数量,总量达到1700多项,要求在2020年前全部完成。2016年10月和2017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两个国家特色城镇名单,共计403个。从两个名单的对比可以看出,2017年公布的第二批特色城镇数量比第一批增加了一倍,从结构上看,与第一批旅游城镇的一半以上相比,第二批名单中工业特色城镇的比例明显增加。同时,从全国特色城镇建设来看,2017年,随着特色城镇成长路径的逐步成熟,一大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城镇应运而生。
用流行来形容特色城镇建设并不过分,但在发展热潮中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关于这些问题有许多说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规划司司长陈亚军在2018中国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指出了特色城镇发展需要解决的七大问题,并进行了全面梳理。
根据陈亚军的分析,特色城镇建设存在问题。首先,概念不清楚,定位不准确。在一些地方,特色城镇被视为一个篮子,里面什么都有,越深入基层,就越明显。二是盲目发展,质量差。在某些地区,工作速度很快,而且层数过多;在一些地方,粗放的土地利用、粗放型增量扩张和轻存量转化引发了新一轮的土地利用冲动。第三,同质化严重,特征不明显。有些地区只是模仿,某些特色城镇的形式和功能与现实脱节。第四,政府主导倾向明显,市场化程度不够。第五,重物不注意人,从而搞形象工程。例如,在一些地区,重点放在发展高质量的工业,而忽视了环境建设和生活设施,对人才缺乏吸引力,特别是高端人才。第六,盲目借钱,积累金融风险。第七,房企过度参与。一些房地产企业以特色城镇的名义变相从事房地产开发。
对城镇标准的再认识
随着两年多来特色城镇的发展,一些人鼓掌,另一些人摇头。究竟是对是错,经历了建设热潮洗礼的特色城镇需要更加理性和客观的评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镇与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冯奎认为,新一轮特色城镇的兴起,有着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深入发展的背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然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起步阶段,深化认识,推进特色城镇规范化发展尤为必要。
做好工作的前提是要搞清楚基本概念。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城镇化促进司司长刘春雨表示,所谓特色镇,是指一个或几个企业联合投资几平方公里土地,集聚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的特色产业的创新创业平台,不同于行政镇和工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从生产的角度看,有利于建设现代工业体系,促进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从生活和生态的角度来看,它有利于创造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新生活。
明确了建设特色城镇的初衷。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10项具体措施,如准确把握特色城镇的内涵,合理借鉴浙江经验,注重特色建设,有效推进“三生活一体化”,明确政府与市场的界限,实行创标制,严格防范政府债务风险,严格控制房地产走势,严格节约集约用地,严格保护生态红线。正是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镇和小城镇改革与发展中心编制的《2018年中国特色城镇发展报告》所言,特色城镇的发展政策方向越来越清晰,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成为未来特色城镇发展的总体要求。
国务院参事、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表示,当前和未来的特色城镇应该进入4.0版,即“小城镇+新经济”,小城镇应该进入城市,发挥城市修复、生态修复和产业修复的功能。4.0版特色城镇的新产品、新结构、新创业生态,是企业家创新精神与城市提供的丰富多样的公共产品的协同和共同进化的结果,可以借助互联网和城市创新系统融入全球价值链。
“如果说规范特色城镇的10项具体措施是从外部划定界限和底线,我认为也应该从内部动因来评价。”仇保兴认为,在评价这种内在动力时有几个原则,即“自组织”,即城镇是否是自下而上“生成”的,而不是由政府安排的;“共生”可以弥补“主城区”的缺陷,起到城市修复、生态修复和工业修复的作用;“多元化”、就业结构多元化、空结构多元化、产业链多元化和管理模式多元化;“强联系”可以在某一点和某一行业形成强大的吸引力,产生核心竞争力;“集群”,城镇企业之间形成紧密的“集群”关系;“开放”可以积极进入全球产业链,形成向上开放的能力;“微循环”可以采用合适的“分布式”节能减排新技术,成为绿色发展的领导者;“自适应”可以在投资、技术、管理和人才方面拥有自主权,使所有要素都能发挥更加自由自在的作用;“协同涌现”可以与周边其他特色城镇形成合作模式,进而涌现并生成“特色城镇群”。
如何把握行业的生命线
特色产业是特色城镇发展的核心,是保持特色城镇活力的最关键因素。
从2017年特色城镇产业发展趋势可以看出,特色城镇建设将始终坚持以产业为导向,产业的发展前景和特点直接决定了未来城镇的活力。产业主要是小规模的、紧凑的和密集的,城镇主要通过产业间的跨界、整合和共享来运作。
对于特色城镇的经营者来说,选择什么样的产业,如何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在这方面,主持多个特色城镇规划设计项目的北京吕薇吕雯控股集团董事长蓝鸿震认为,特色城镇不是追求一个包容一切的产业体系,而是进行个体推进,聚焦某个优势产业。因此,确保某一产业在小城镇中的独特优势地位,并围绕其构建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是激活小城镇经济、促进小城镇特色形成的重中之重。他认为,“集中突破”是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城镇特色产业选定后,将聚焦产业链思路,逐步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同时,它将完成资本、人才、科技、信息等高端要素的聚集。挖掘历史人文元素的集聚,充分体现特色城镇的创新定位,逐步形成特色产业的规模发展优势。
对于特色产业镇的未来发展趋势,相关研究报告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根据《中国特色小城镇发展报告》和2017年“千户千镇工程”的分析,消费服务业正成为特色产业小城镇的发展趋势之一。随着中国旅游业进入国家旅游、个人旅游、自驾游等多元化的新时代,特色城镇越来越适合成为旅游业及其衍生的相关服务业的产业集聚地;大健康时代的到来成为杨康镇发展的黄金时期;追求个性的文化休闲活动需求日益增长,也促进了现代文化娱乐产业与许多古镇的融合,催生了新的整合产业。
此外,随着制造业分工的深化,传统的大规模生产正在向小批量和定制化时代转变,而这些小批量的特殊生产通过聚集在特色空.而与全球产业链联系更加紧密如今,新兴的模具镇和玩具镇是产业分工与城镇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2018年中国特色城镇发展报告》认为,特色城镇是推动新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模式。新经济的发展需要聚集高端要素,如人才、技术、资本等。,而且它还需要一个matching/きだよ 0号航母和开发平台。强调生产、城市、人和文化一体化的特色城镇正是合适的平台。(资料来源:经济日报记者:王薇薇)
标题:数量攀升但问题不少 特色小镇建设如何路正行稳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27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