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269字,读完约11分钟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促进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原则,坚持以供给面结构改革为主线,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坚决打好三个硬仗,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经济工作布局。
高质量发展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经历了从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的深刻变化,并经历了长期的下行波动。近两年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深化,市场预期得到有效提升,经济增速由下降转为稳定,波动幅度明显收窄,连续10个季度稳定在6.7%至6.9%之间。提高质量和效率正成为经济发展的主题。
高质量发展开启了从“数量赶超”到“质量赶超”的新阶段。经过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告别了短缺经济,数量矛盾逐渐缓解。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居民消费加速向多元化、个性化和服务化方向发展。然而,“数量赶超”时期快速扩张形成的传统产业产能跟不上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产能严重过剩,质量矛盾上升为主导地位。如果填补“数量差距”是过去时期经济发展的源泉,那么填补“质量差距”就是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潜力。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转向“质量追赶”,重点是提高供应体系质量,提升产业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提高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升中国经济质量优势。
高质量发展开启了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新阶段。近年来,劳动年龄人口逐年减少,人口红利迅速消失,土地资源供需形势发生变化,生态环境的硬约束得到加强。支持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已经从生产要素的高强度投入转向提高生产效率。现阶段,制约发展的瓶颈是缺乏创新能力。我们必须把发展放在创新的基础上,依靠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化、效率变化和动力变化,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高质量的发展开启了从改变“落后的社会生产”到解决“发展不平衡和发展不足”的新阶段。我国的主要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与不平衡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本身就是发展质量低下的突出表现。因此,针对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不足的问题,必须推动经济发展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高,从主要解决“是否”到解决“是否”。
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原则
稳中求进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态度,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和治国的重要原则。
只有坚持稳定,坚持总的原则,才能从容应对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在国际上,经过多年的艰难调整,世界经济中的投资、贸易和工业生产出现反弹,呈现出自2010年以来首次广泛覆盖和强劲复苏势头的复苏趋势。然而,主要经济体收紧货币政策可能引发金融市场动荡,美国减税可能加剧主要经济体的竞争性减税,地缘政治动荡也可能影响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从国内看,中国经济稳定性增强,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服务业比重增加,创新支撑作用增强,质量和效率提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实体经济仍然面临困难,民间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增长乏力,创新能力还不够强,金融与实体经济、金融与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结构性失衡依然突出,潜在风险不容低估。在这种情况下,最重要的是保持战略实力,坚持底线思维,把握政策力度和节奏。
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原则,必须协调各项政策,加强政策协调,形成政策合力。“稳定”的重点是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保持经济运行环境的稳定性,引导和稳定市场预期。“进”就是充分发挥结构性政策的作用,更加注重解决民生问题,加大改革开放力度。这里的“稳定性”强调遵循经济规律的“稳定性”;这里的“进”强调在“稳”的基础上“进”,是科学的、有序的。
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保持不变。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中国一直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赤字从1.2万亿元增加到2.38万亿元,但赤字比例控制在3%以内。2018年,要增强财政支出的公开性和包容性,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加大对供给侧结构改革、创新、“三农”、绿色发展、民生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加大打好三个硬仗的保障力度。我们将继续降低税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整顿“名股实债”和非法担保行为,停止以政府投资基金、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为名变相举债。
稳定的货币政策应该是中性的。自去年以来,去杠杆化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通过加强监管、整顿金融秩序、弥补体制缺陷,金融“去现实化”得到初步扭转,金融风险积聚势头得到控制。今年,货币政策应保持稳定和中性,控制货币供给的主闸门,灵活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合理增长。完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监管框架,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保持无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在保持总量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更大程度地发挥结构性政策的作用,增加优质增量供给,优化现有资源配置,加快新旧发展动能转换。强化社会政策和民生导向,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和基本民生保障。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着力完善产权制度和市场化要素配置,基本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
打三场大仗
作为一个大规模经济体,实现长期高速增长并不容易,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更难。为预防和化解重大风险、准确脱贫和防治污染这三场硬仗打好基础,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底线和本质要求。
做好重大风险防范和化解工作。金融风险的根源在于宏观杠杆率上升过快。要把控制企业杠杆率和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作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点,以市场化法治推进国有企业去杠杆化,依法对“僵尸企业”进行破产清算,有效降低企业负债水平。按照“开门”和“堵后门”的原则,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的法律管理,推进债务信息披露和债务风险动态监管。加强对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薄弱环节的监管,坚决打击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
精确地与贫困作斗争。精准扶贫重在“精准”,重在对特定贫困人群的精准援助,重在深度贫困地区,重在扶贫与帮助志愿者和智力相结合,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严格评估和评价,使扶贫的效果是真实的,从而摆脱真正的贫困,摆脱贫困。
搞好污染防治。加强大气、水、土壤等污染的防治,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减少,生态环境整体质量得到改善。着力打赢蓝天防御战,显著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交通结构,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污染防治是一场持久战,需要长期保持战略实力。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经济工作发展布局
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经济工作布局,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主要任务。
深化供给方面的结构改革。供给侧结构改革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主线。近两年来,供方结构改革取得积极进展,钢铁和煤炭产能超过年度目标任务,房地产存量大幅减少,企业杠杆率稳步下降,税费减免取得成效,生态环保、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等不足迅速得到弥补。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要素市场发展滞后、价格扭曲和市场壁垒仍然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制约因素。要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以处置“僵尸企业”为突破口,建立市场化法制化的退出渠道,将沉淀的生产要素从剩余领域转移到有市场需求的领域,从低效领域转移到高效领域,解决“退不掉、死不掉”的问题,真正实现市场清理。大力培育新动能,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和现代供应链领域新的增长点,真正实现产业升级。大力降低制度交易成本,在降低显性门槛的基础上减少隐性障碍,清理各类“红顶中介”,改善政商关系,真正降低实体经济成本。
激发各种市场参与者的活力。市场主体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提高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管理体制,优化国有经济布局,促进国有资本做大做强。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认真落实产权保护政策,依法识别和纠正社会反映强烈的产权纠纷,消除产权保护中的所有制歧视,激励和保护创业精神。
实施农村振兴战略。实施农村振兴战略是促进农业、农村和农民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出发点。要根据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农村振兴的战略规划,分类推进,避免草率从事,盲目攀比。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消除阻碍城乡生产要素流动的制度和制度障碍。推进农业供给结构改革,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由增产向优质转变,不断提高农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实施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要按照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新要求、新任务,加大支持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力度,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支持东部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围绕缓解北京非资本功能,推进京津冀协调发展,推进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长江经济带发展。以城市群建设带动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大中小城市网络化发展新格局。
促进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扩大对外开放有利于深化国际合作和竞争,为促进高质量发展创造新机遇。我们要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以投资促进贸易和工业发展。有序放宽市场准入,加大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的开放力度。促进贸易平衡,更加注重提高出口质量和附加值,根据国内产业发展和消费升级的需要,积极扩大进口。引导外资健康发展,促进国际产能合作,防范海外投资风险。
改善安全,改善民生。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注意解决突出的民生问题,特别是教育、就业、养老、医疗等方面的问题。住房问题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和租购相结合的住房制度,积极探索多主体住房供给,改变供给主体过于单一的局面;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进入,实现住房保障渠道的多元化;发展房屋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市场,支持专业化房屋租赁企业发展。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程度是衡量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投资参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研究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加快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完善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
(作者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人民日报(2018年2月12日07版)
标题:按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29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