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99字,读完约3分钟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与全国人民一道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需要继续努力准确地帮助穷人。中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工作,近年来扶贫工作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干部对精确扶贫的理解过于简单,只注重提高当前贫困人口的经济效益,忽视了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教育培训需求,有些干部甚至对贫困人口有歧视心理。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指出,以扶贫为重点应该与支持志愿者和知识分子相结合。这一要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深化学习要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纠正误解,搞好扶贫工作,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生产和发展能力。
将贫困家庭的需求视为对政府的信任,并考虑改善工作的重点。一些贫困家庭的贫困是由于他们认知能力差造成的。长期的贫困使他们更加渴望过上美好的生活,但是单靠自己的力量很难实现这个目标。因此,他们往往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扶贫政策和人民身上,并提出许多要求。我们应该理解这些贫困家庭的想法,我们不应该简单地认为他们的要求过高。相反,应该把它看作是对政府和政策的信任和早日摆脱贫困的愿望,引导他们把这种发展愿望转化为提高自身能力的愿望,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他们从实现更容易的目标开始,逐步向更高的目标努力。
帮助贫困家庭建立信心,摆脱对扶贫政策的过度依赖。在扶贫工作中,存在着少数收入达到扶贫要求的贫困家庭不愿脱贫的现象。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这些贫困家庭认为他们在未来的生产和生活中将面临许多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可能使他们再次陷入贫困,因此他们需要依靠扶贫政策来获得安全感。换句话说,他们对依靠自己的能力摆脱贫困并永久致富没有信心和把握。遇到这样的贫困家庭,扶贫人员应该把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结合起来,帮助他们从逐步脱贫的现实中增强自信心,从了解其他扶持政策中增强自信心,从学习知识、技能和素质中增强自信心。以脱贫致富的正面例子为例,他们可以找到未来继续改善生活的方向和现实途径。
从生活水平极低的贫困人口的实际生活状况出发,我们应该在通过政策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有观点认为,政府的扶贫政策将导致少数贫困家庭“自愿脱贫”。事实上,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变穷。然而,对于那些生存能力极低的贫困人群来说,一方面,他们的劳动能力低下,无法获得就业机会,有时他们在获得就业机会的同时也无法胜任工作;另一方面,他们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和能做什么,所以他们经常表现得无所事事。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看到扶贫工作中人与人之间的客观差异,认识到一些生存能力极低的贫困人口需要依靠政府的扶贫政策来帮助他们解决眼前的生计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
坚持“造血”型扶贫,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用来衡量贫困家庭是否脱贫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收入。因此,一些扶贫人员将此作为扶贫工作的最终目标,千方百计为贫困家庭“输血”,增加他们的收入,以达到扶贫标准。事实上,这种将贫困家庭的收入作为扶贫的唯一衡量标准的简单理解混淆了扶贫任务和扶贫目标的区别,这与我们“造血”扶贫的初衷背道而驰。我们不仅要着眼于促进贫困人口的眼前生存,而且要着眼于长远,抓住教育的关键,把扶贫与扶持愿望和智力结合起来,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和发展能力。这是实现稳定扶贫的根本措施。
(作者: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人民日报(2018年2月5日07版)
标题:切实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热点辨析)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25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