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74字,读完约3分钟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明确要求完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这两大支柱的监管框架。传统的中央银行政策框架以货币政策为核心,货币政策以cpi为锚。主要目标是稳定经济周期波动,并通过反周期调整保持价格稳定。但是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人们意识到价格稳定不一定带来金融稳定。鉴于金融周期问题日益重要,有必要引入宏观审慎政策来应对,弥补原有监管框架的不足和缺陷,加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近年来,中国为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做出了巨大努力,许多探索也具有全球性创新。2011年,中国正式引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自2016年以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已“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从7个方面指导金融机构的行为,实施反周期调整。后来,在2017年,表外财务管理被纳入mpa广义信用指数;2018年,银行间存款证也将纳入mpa银行间债务比率指数评估,跨境资本流动也将纳入宏观审慎管理。

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 调控框架逐步健全

评论:

连平(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完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监管框架”。宏观审慎政策旨在减缓金融顺周期波动和跨市场风险扩散,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宏观审慎政策包括政策目标、评估工具、传导机制和治理结构。宏观审慎政策的反周期调整工具包括资本水平和杠杆率;跨市场调整工具包括机构规模、业务范围、风险敞口和流动性。国际金融危机后,西方国家开始重视这一政策,并逐步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 调控框架逐步健全

就宏观调控而言,货币政策长期起主导作用。两大支柱监管框架将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并列,这表明宏观审慎政策在当今宏观监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强调和实施宏观审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保持规避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 调控框架逐步健全

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风险事件频繁发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联动,对此必须高度关注。微观审慎监管主要针对单个微观主体,监测单个金融机构的合规性和稳健性。虽然行业监管针对的是整个行业,如银行、证券和保险,但并不涉及整个金融业。货币政策主要针对经济总量的变化。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主要关注价格,而中国的目标货币政策则涉及经济增长、充分就业、货币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货币政策调节金融市场的运行和金融机构的行为,目的是调节宏观经济运行。宏观审慎政策从时间和空两个维度进行反周期和跨市场监管,针对整个金融行业和金融市场,在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发挥主导和关键作用。完善两大支柱监管框架,将从根本上大大提高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控能力。

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 调控框架逐步健全

自2016年以来,mpa评估体系作为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开始运作。金融机构从七个方面进行评估:流动性、资产负债、资本充足率、杠杆水平和信贷政策。Mpa评估在防范和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促进金融杠杆降低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 调控框架逐步健全

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两大监管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各司其职,合理搭配,相互补充,并与微观审慎监管相协调。毕竟,这三个方面的政策执行的直接目标都是针对金融机构和金融系统的。尽管每种政策都有自己的侧重点,但仍有可能产生叠加效应,这可能导致同步收紧或同步放松,然后政策效应的强度可能出现偏差。由于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宏观经济运行,而宏观审慎政策的目标是金融业的整体运行及其风险,因此应注意避免两种政策可能产生的相反方向的政策效应。

标题: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 调控框架逐步健全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24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