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184字,读完约18分钟

五年来,广西认真贯彻中央政府“分配服务”改革的决策部署,始终坚持“转变政府职能、简化行政、分散管理”的指导思想。权力下放、管理和服务是关键环节,同时采取多种措施。综合政策,继续在“分销服务”改革方面下功夫,不断推出新development/きだӛ

广西重点做好“四字”文章推动“放管服”改革落地见效

一是突出“求”字第一,促进改革不断发展

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坚持把“配送服务”改革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布局,并在高水平上推进,形成共识。自治区政府连续三年出台文件,对全区“配送服务”改革作出专项安排,以促进分权与分权相结合,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各地区、各部门要创新观念,克服困难,扎实推进改革。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成立自治区人民政府协调小组,推进职能转变。五年来,我们不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抓难点、堵点,狠抓改革落实。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意见》,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释放创业创新活力;发布《关于深化广西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转变政府投资管理职能,加快建立新型投融资体制;连续两年推出41项和28项降本措施,有效降低了实体企业的制度交易成本和企业要素成本,激发了企业的市场活力。

广西重点做好“四字”文章推动“放管服”改革落地见效

第二,坚持“释放”一词,促进市场和社会活力的有效释放

(一)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升工作效率。一是行政审批项目大幅精简。自2013年以来,我区围绕投资、生产经营、市场准入、资质等领域,取消、下放和调整2064个行政审批项目,全面清理589个非行政许可项目,清理和规范252个行政审批中介服务项目。制定并公布全区行政许可项目目录和作为行政审批必备条件的中介服务项目目录。其次,权力和责任的清单是以标准化的方式管理的。完成自治区市、县、乡四级权责清单的“两单合一”并进行公示,同时建立权责清单动态调整、监督检查、投诉举报、责任追究和考核等长效机制,构建四级政府权力运行新体系。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履行的公共服务项目与权责清单一起编制出版,创新性地编制了乡镇“两清单一目录”,成为全国少数探索和推广乡镇一级权责清单的省份和地区之一。权力问题得到进一步简化。2015年,自治区一级取消和下放权力3618件,权力精简率达到60%。2016年,238项权力事项被取消并再次下放;市县权力事项平均精简率达到41.8%。三是建立管理机制。制定颁布了《广西壮族自治区行政许可项目目录管理办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效果阶段性评估暂行办法》、《广西各级政府部门权责清单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行政许可项目和权力项目的动态管理,创新性开展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效果评估。第四,优化行政权力运行。率先组织全国自治区、市县政府部门和乡镇政府优化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10种行政权力的运行流程,形成了“一套标准规范、双管齐下、三高”提高效率、四层次联动增加便利、五重点推进统一”的“12345”行政权力运行监督新模式。自治区42个同级部门(单位)对2300多个行政权力运行流程进行优化重组后,承诺的处理时限平均加快62%,申请材料共减少750项;市级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承诺平均速度提高56%,特殊环节平均速度提高26%,申请材料减少6565件,费用减少151件;平均而言,完成县级行政权力运行流程的时限增加了50%,完成特殊环节的时限增加了30%,共减少了25,773份申请材料和759项费用。五是积极开展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推进地方立法,及时制定、修改和废止“配送服务”改革中涉及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为深化“配送服务”改革提供法律保障。清理出与我区“分配诉讼”改革有关的15件规章和1254件规范性文件。目前,已废止规范性文件976件,修订规范性文件29件。

广西重点做好“四字”文章推动“放管服”改革落地见效

(二)进一步推进投资审批改革,简化投资审批流程。自2013年以来,自治区政府批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已连续三次修订,大大减少了企业投资的审批项目,取消了18个企业投资项目的审批前置条件,只保留了两个前置条件。企业投资项目的备案是“零前端”和“随报告”。推进“互联网加监管”模式,在广西全面推广应用投资项目网上并联审批监管平台,覆盖14个自治区、14个项目审批部门、14个区市、117个县(市、区、开发区、高新区)的投资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实现企业“一站式咨询”、项目“一码对接”、流程“一图指导”。截至2017年11月30日,全区共有5.01万个投资项目通过广西投资项目网上并联审批监管平台获得项目代码,其中审批32100个,审批1005个,备案16900个,计划投资约8.12万亿元。稳步推进投资建设项目并联审批,推进以各级政府服务中心为主体的“一窗进出、双线协调、三方联合办公、同步审批、限时办结、效能监控”的投资建设项目并联审批机制建设。审批流程分为五个环节:项目立项、土地使用审批、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各环节涉及的审批项目可以合并整合,投资建设项目可以完成

广西重点做好“四字”文章推动“放管服”改革落地见效

(3)全面深化商业体制改革,创造宽松便捷的准入环境。按照“同类合并、优化简化”的原则,继续推进许可证一体化,减轻企业负担。推进“多认证融合”改革。2016年,公安部门的企业印章准刻制证纳入改革范围,形成了具有广西改革特色的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社会保险登记证、统计登记证、印章准刻制证“六位一体”体系,成为全国首批全面实施“六位一体”的五个省(区)之一。2017年,我们将积极推进“多证一照一码”的注册制度改革。防城港、崇左、钦州、北海等城市进行了试点。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从2017年9月1日起,将涉及公安、房建、交通、商务、旅游、文化、检验检疫等7个部门。29项登记备案事项进一步整合到营业执照中,实现“一证一照一码多证”,整合35个证照,实施综合证照。实施“一表申请、一窗口受理、一窗口发放”,平均获得营业执照时间1.8天,增速近87%。截至2017年12月,全区已发放“一照一码多证”的营业执照73000多张。进一步推进个体工商户“两证合一”改革。截至2017年11月底,全区已发放个体工商户“两证合一”营业执照50.1万张。深化“先许可后认证”改革。分两批公布了201个工商登记审批后项目,企业登记时需要提交的前置审批文件数量比2014年改革前减少了85%。推进电子许可和企业注册全过程。2017年11月,企业注册(名称核准、设立、变更、注销)全过程实现电子化。截至2017年11月30日,全区共发放电子营业执照616,368张。全面实施企业简单注销登记改革,完善市场主体快速退出机制。截至2017年11月30日,已有4351家企业完成简单注销。南宁、贵港开展了简单取消个体工商户试点改革,取消了53359户。

广西重点做好“四字”文章推动“放管服”改革落地见效

(四)大力推进收费清算改革,不断减轻企业和群众缴纳税费的负担。我区行政事业性收费由2013年的302项降至2017年的78项,减幅为74.17%。其中,地方政府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从2013年的74项减少到2017年的27项,减幅为63.51%。取消和减少一些政府资金。从2013年的29项到2017年的21项,减幅达到27.59%。每年给企业和社会带来的负担减少60多亿元,降低成本的效果明显。实施收费清单目录管理。在财政部网站和政府信息公开统一平台上实时公开和更新收费总目录(广西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目录)。《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定价经营性服务收费目录》颁布后,政府定价经营性服务收费项目从117项大幅减少到28项。全面清理和规范我区企业服务收费,取消中央和地方政府设立的20项企业行政事业性收费,停止征收25项企业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少9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广西重点做好“四字”文章推动“放管服”改革落地见效

(5)有序推进职业资格清理,有效降低准入门槛。自2013年以来,我分两批清理了434名被国家取消的专业资格,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54名,技术人员280名。截至2017年底,国务院取消的434项职业资格已停止组织考核考试和颁发证书。实施职业资格项目公告制度。国家取消的职业资格项目清单和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应当同时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官方网站和人事考试网上公布,并设立群众电话号码接受群众监督,确保职业资格的许可和认证不得在清单之外进行。优化证书颁发流程,缩短证书处理时间。公开承诺加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证书的期限将从20个工作日减少到15个工作日,其他专业资格证书的期限将从20个工作日减少到8个工作日。规范职业资格证书管理。加快广西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管理体系建设,通过管理体系检查证书,有效解决“挂证书”等问题。

广西重点做好“四字”文章推动“放管服”改革落地见效

第三,做好“管理”这个词,促进一个更加公平和公正的市场环境

适应新常态,适应新形势,落实新要求,创新监管理念,加强事后监管,促进市场环境更加公平公正。

(一)稳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综合监管。在自治区层面,取消了自治区质监局稽查局和自治区水政监察旅游执法总队,整合了相关部门的职责和执法资源,推进了市场监管、水政、旅游管理等领域的综合执法。在市县两级,结合大规模的体制改革,南宁、梧州等五个国家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完成了相关改革工作。共有21个执法机构被废除或合并。部分市县还推进工商、质监等机构“二合一”、“一体化”,整合成立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构。例如,在东兴市,工商、质监、食品药品、价格等部门合二为一,成立了东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改变了过去市场监管领域多头执法、分散执法的现象,形成了“一队管市场”、“一印管服务”的运行模式,提高了市场监管效率和便民服务水平。在乡镇层面,创新推进“四位一体”改革,将乡镇国土资源、镇规划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监管四个站与物化、规范化、法治化整合,形成乡镇国土规划建设环境保护安全监管站,增添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品牌。桂林、防城港、钦州等城市也在探索和推进“多元融合”,在乡镇形成“大部委”体系,实施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

广西重点做好“四字”文章推动“放管服”改革落地见效

(二)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机制,推进规范化监管。组织各级各部门根据法律法规和规章,编制本部门随机抽查名单、市场主体名单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单,建立随机选择检查对象、随机选择执法检查人员的“双随机”抽查机制。抽查和调查结果将根据需要及时向社会公布,并接受社会监督。2017年,制定了《广西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和网上网下综合监管建立综合监管体系实施方案》,编制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工作部门随机抽样项目清单》。自治区43个同级单位共581个随机抽样项目纳入双随机监督范围。全区14个区市建立和完善了“一单一库一细则”,并根据名单进行了两次随机抽查。同时,一些区市也探索了跨部门双随机抽查。截至2017年12月6日,共随机抽取179,958家市场主体,跨部门随机抽取1,471家企业。

广西重点做好“四字”文章推动“放管服”改革落地见效

(3)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信用监管。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积极探索信用监管新模式,构建以信息收集和共享为基础、以信息公开为手段、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2016年,自治区信用信息平台和“信用广西”网站建设进一步加快。2017年,“信用中国(广西)”网站成功改版升级,统一了社会信用代码信息、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双公示”信息、行业红黑榜信息等。依法向公众公布。南宁、柳州、梧州率先建设了信用信息平台,并与自治区信用信息平台共享。截至2017年10月底,自治区信用信息平台已收集到部门级单位信用数据4300多万份,比2016年底增加1700多万份,增长74%;各区市共收集信贷数据3545万份,比2016年底增加3432万份,是2016年数据量的30倍,全地区14个区市的信贷数据已全部覆盖。发布《不值得信赖企业合作监管和联合处罚合作备忘录》,制定和构建广西不值得信赖执行者联合处罚制度,建立全区不值得信赖企业合作监管和联合处罚机制。截至2017年11月底,已有1900多名“老来”被依法限制资质,初步形成了“一地违法、处处限制”的信用监管格局。

广西重点做好“四字”文章推动“放管服”改革落地见效

第四,突出“优”字,促进政府服务效率全面提升

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不断提高服务大局和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效果。

(一)开展清理标准认证事项的试点工作。围绕解决企业和群众“多证难办”的问题,自治区开展了清理标准认证项目试点工作,并选择南宁、柳州及其市区、北海及其市区、合浦县、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榆林市兴业县、百色市靖西市开展了清理标准认证项目试点工作。柳州市、合浦县、兴业县、靖西市已完成试点工作,清理和规范了304个认证项目并向社会公布,其他试点市县已进入提请同级人民政府审议阶段。

广西重点做好“四字”文章推动“放管服”改革落地见效

(二)创新管理体制,探索审批新模式。南宁、柳州、梧州、北海、防城港、钦州被选定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取得积极成效。其中,柳州市形成的经验和做法在全区处于领先地位,正在被复制和推广。全市已将分散在36个部门的229项行政审批权限集中到行政审批局,并将82个行政审批印章更换为一个印章。通过实施“一局一章审批、一清一减、一厅一联网、一初审、一清一责、一窗口、一效能、一库一核侦察”的六个“1+1”运行模式,全面提升行政效能;通过优化内部审批流程,审批事项的时限比法定时限缩短70%以上,75%以上的事项由审批部门直接解决,审批效率全面提升;通过对网上服务大厅的升级改造,实现“网上+审批局”全过程的一站式网上服务,承办的229个行政许可项目全部实现网上办理,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同时,各地区、各部门围绕企业投资主体需求,着力提升审批、土地、环境评估、征地拆迁、建设融资等服务水平。不断创新和完善重大项目联合审批常态化工作机制,开辟行政审批“绿色通道”,实施“一站式”、“阳光式”审批服务。广泛实施新的审批模式,如预约审批、网上审批、空缺津贴、加班延期等。主动为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审批服务。推进行政审批“扁平化”服务,利用网络和邮政快递将需要申请和办理的上一级事项改为在申请人所在地行政服务中心办理,减少了往返申请人数,进一步方便了群众。例如,贵港建立了一个微型政府平台,公民可以不用出门就可以享受审批业务查询、预约审批、网上评估等服务。加快建立24小时“不关闭”的网上政府。2017年,率先推进智能审批、智能监管和审批管理的协调,用计算机审批取代传统的手工审批模式,实现了群众“零差”。截至2017年12月31日,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林业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计生委等12个司局共审批12件,实现了智能化审批和监管应用,网上“二次审批”7778件。

广西重点做好“四字”文章推动“放管服”改革落地见效

(3)完善五级政府服务体系,开辟为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目前,自治区、区、市、县(市、区)、乡(街道)已建立互联互通的政府服务中心,88%的行政村(社区)也建立了政府服务中心,逐步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全区”的五级政府服务体系。我区是全国率先实现省、市、县政务大厅全覆盖的七个省、自治区之一。广西县级以上政务服务中心覆盖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国覆盖率为94.3%)5.7个百分点;城镇(街道)比全国平均水平(全国覆盖率为96.8%)高出3.2个百分点。北海市在“一村一社”创新和开展“农业网通”试点改革的基础上,推动全市所有与农村相关的行政审批项目和公共服务项目在网上办理,实现了便民服务向农村的延伸,开辟了行政审批的“最后一公里”。

广西重点做好“四字”文章推动“放管服”改革落地见效

(四)构建全区域一体化政府服务体系,为广大企业提供一站式、全天候、零距离的便捷服务。2013年,我区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开发广西网上政务服务中心,开通网上服务应用,提供网上受理、网上处理、窗口检查、一次性结算等政务服务。2015年,依托全区统一的行政审批信息系统,搭建全区行政审批业务合作与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全区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流程信息的网上共享。2016年,国家率先提出以互联网为依托,以数据资源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内生动力,以整合创新为典型特征的网上政府建设,并出台了《加快网上政府服务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一个窗口”。进与出、二线协作、三方联合办公的工作思路,将推动政府服务事项跨地区远程办理、跨层级联动办理、跨部门协作,使政府服务事项就近办理。积极推进全区综合网上政府服务平台建设。2017年8月25日,全区建成统一的网上公共支付平台,建立了行政审批费、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款等统一的网上支付系统。2017年11月16日,全区综合网上政务服务平台试运行,公共服务项目和行政审批项目集中发布,全区行政审批项目和行政许可结果统一公开,实现了与自治区行政审批通用软件的无缝对接。通过区域综合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实体政务大厅、移动客户端、自助终端等形式,构建区域综合政务服务体系,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一站式政务服务。

广西重点做好“四字”文章推动“放管服”改革落地见效

(五)搭建交易平台,为重大项目建设服务,减轻各市场主体的负担。“1+14+19”三级交易平台(一个自治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14个市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19个县级独立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高效规范运行,为自治区、市、县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实施精准扶贫提供了有力保障,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据初步统计,2017年,全区各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共交易项目52679个,同比增长24.21%;交易金额6007.84亿元,同比增长62.12%;储蓄和保费收入391.94亿元,同比增长67.22%,占2017年全区财政收入的15.05%。

广西重点做好“四字”文章推动“放管服”改革落地见效

下一步,我区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更高的标准、更实际的措施、更大的力度、更加坚定不移的努力,深入推进“分配服”改革。以营商环境建设为突破口,推进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着力解决改革中的“瓶颈”、“难点”和“难点”,为创建“三大生态”、实现“两个完成”、谱写新的百年广西发展篇章提供有力支撑。(李华梅)

广西重点做好“四字”文章推动“放管服”改革落地见效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张兴华

标题:广西重点做好“四字”文章推动“放管服”改革落地见效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29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