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98字,读完约3分钟

当人们身居高位时,为了吸引人才,“经济萧条”必须表现出比“经济高地”更大的决心、勇气和诚意

1月22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人在发布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和回应热点问题时,就媒体热议的亚布力和向雪事件表达了自己的立场。他希望社会各界继续关注改善东北商业环境的措施,并协助监督改善工作。

这一系列事件的背后,反映了东北地区经济衰退的大问题。困难之一是人才外流: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进行的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分析,2000年至2010年期间,有100多万人流出东北,其中大多数是高层次人才。自2010年以来,中国东北地区的人才流失状况根本没有逆转。据统计,在吉林大学2015年和2016年的毕业生中,东部三省的学生选择到其他地方工作的人数多于本地学生,呈现“净流出”状态。根据教育机构“家长”发布的信息,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届毕业生中,只有13.63%留在东北,远远低于当地学生的比例;北京某大学2017年的毕业生没有一个愿意去东北三省。

党报谈东北振兴:经济洼地得拿出比高地更大的诚意

振兴东北,无论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还是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无论是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还是商业模式创新,都需要大批具有开拓精神、创新思维、先进管理能力和专业技能的人才。但目前,正如一些专家所说:“中国东北缺乏人才,缺乏‘尖叫’,这怎么能培育出像阿里巴巴和华为这样的公司?”

党报谈东北振兴:经济洼地得拿出比高地更大的诚意

在市场经济中,劳动力要素是完全流动的。人们去高的地方,“经济萧条”必须比“经济高地”表现出更大的决心、勇气和诚意来吸引人才。

切实提高人才待遇。在地方政府财政吃紧、企业利润下降的情况下,即使其他方面有点苦、吃紧,也有必要给优秀人才优厚的工资和发挥其才能的位置。在这方面,理解的概念必须到位,政策保证必须到位。此外,在给予金钱和席位的同时,我们应该有契约精神,信守承诺,不附加任何强制性政策来限制人才的流动。人们有归属感和安全感。他们不仅受眼前条件和待遇的诱惑,而且愿意为当地或企业的长远利益而奋斗。

党报谈东北振兴:经济洼地得拿出比高地更大的诚意

完善人才管理服务体系。与市场经济较为成熟的南方相比,东北“人类社会”的特征更加突出。近年来,东北地区的政商朋友圈、裙带关系网、萝卜招聘等负面新闻频频出现在媒体上。我们必须整顿法纪,努力消除用人上的弊端,让真正有才能的人有个平台,让他们有动力,看到希望。要转变政府的人才管理职能,取消“官本位”,保障和落实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自主权。同时,要完善市场化、社会化的人才服务体系,创新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引进和保障机制,努力解决科研成果转化难、收益难的问题,让人们有成就感和成就感,更好地激发人才的创新和创造力。

党报谈东北振兴:经济洼地得拿出比高地更大的诚意

完善东北人才支持政策体系势在必行。肩负历史重任的东部三省作为老工业基地,还没有像沿海城市那样充分受益于市场经济,也面临着新一轮结构调整带来的经济发展的放缓、停滞和滞后。因此,要帮助东北走出人才困境,需要顶层设计的支持。

党报谈东北振兴:经济洼地得拿出比高地更大的诚意

当然,搞好“人才”这个话题,有赖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当家庭富裕,环境好的时候,吸引人才是很自然的。现在又冷又下雪,东北不容易咬紧牙关“筑巢引凤”。东部三省应该自力更生,兄弟省份应该帮助,祖国大家庭应该鼓励和帮助更多。

标题:党报谈东北振兴:经济洼地得拿出比高地更大的诚意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29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