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49字,读完约5分钟
近期,银监会出台的村镇银行新政策将对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毫无疑问,村镇银行的本质也离不开商业组织的利润最大化。似乎总是让商业机构用“感情”来做普惠金融在本质上是有冲突的。
笔者认为,并不是商业组织没有社会责任感,而是对财务绩效和社会绩效的考虑仍然处于“单向发展”的状态。此外,目前的情况是,银行的生活不太好。上海浦东发展银行(60万)成都分行最近的“开业一年大案”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金融生态环境不容乐观,实体经济体系始终存在隐忧,这直接表现在不合理的社会分配不断深化,甚至极度失衡,成为全球性问题。1月22日,国际援助与发展组织牛津饥荒救济委员会(oxfam)发布了最新报告“请回报劳动,不要回报财富”,称2017年,世界贫富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其中,世界上最富有的42个人的财富相当于最贫穷的37亿人的财富。与此同时,全球82%的财富流向了最富有的1%。
与中国农村相比,这种不平衡非常突出。其中,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农村社会内部存在许多不平衡。例如,总的来说,东部地区的农村情况好于西北和东北地区;一个省城市化率高的地区比农业地区好;在一些乡镇,资源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或利益组织手中,农民的收入水平远远低于“少数人”。资本流向农村和增加金融供应不是大多数农村人口和弱势群体的主要受益者。相反,资本的逐利性导致了越来越多的问题,这与盲目强调商业化和市场化有关。
包容性金融的概念源于“包容性金融”,其含义是包容性的。笔者认为,这里的包容性是针对狭义的金融包容性目标,即为无法或难以获得金融服务的弱势群体提供服务,即容纳这些人的"弱势群体"。广义而言,包容性还应包括金融供给主体的包容性,即农村金融供给多元化的原则。一般来说,农村金融供给的主体是具有商业属性的机构,但目前缺乏的是社会企业和合作金融机构。这种缺失也导致资本逐利性的逐渐扩大,以及各主体间完全市场竞争的局面,使得在这种背景下推进普惠金融越来越困难。
要解决农村地区的均衡发展问题,必须有一个更加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这是一个多元化、包容性、各负其责、各得其所、各得其所的生态系统。不是每个人都想成为银行家,也不是每个人都想成为企业主,但必须有相应的机制来允许和支持这种多元化发展。例如,近年来,推动了省级协会的改革。从各省的改革思路来看,大多数都想通过改革“做大做强”。也就是说,这支一直位于县城的金融力量,本质上是想尽快走向资本市场,远离贫困和落后地区。虽然最初的信用社是合作金融的初衷,但是随着市场化的深入,合作金融本身的初衷已经逐渐淡漠,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道路。村镇银行本身离不开这一本质,尤其是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资本进入本身不会忽视资本回报的要求。因此,农村金融生态中的商业化倾向过于沉重,缺乏包容性,这也是农村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因素之一。
如何发展农村多元化金融供给?鼓励和完善公益性社会企业参与农村金融生态建设,并赋予其合法的经营地位和地位。同时,要出台相应的政策给予支持。例如,中国人民银行的再融资政策,许多商业银行并不热心,事实上,这样的政策可以发布到相应的公益贷款机构完成。另一个例子是,应更多地鼓励这类机构的融资渠道和方法,只要法律和监管要求允许,应鼓励它们探索有效的融资渠道。想做公益事业的农村金融组织和个人不在少数,但由于他们力量薄弱,很难得到政府和监管部门的认可和支持,这也是一个现实情况。
到目前为止,农村金融改革仍然强调制度改革和供给方改革。然而,从需求方面来看,其内生的金融形式一直难以发展,这不仅是一个政策和监管问题,也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及其文化特征。中国农村信用环境的破坏不是一次性的问题,它不仅是个人之间的信用问题,也是社会多层次、多维度的信用缺失。所有的金融主体都在从不同的角度和动机构建信用环境,但是信用环境本身并没有被外力完全改变,所以我们应该从内部入手。内生金融是农村地区的合作金融,但我国农村地区合作金融发展十分薄弱。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平台上金融交易的匹配更像是一种合作金融模式,但它与生产生活行为的联系较弱。因此,如何发挥合作金融在农村金融中的作用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关键因素。尝试构建浙江省“三位一体”的农村金融体系,尤其是与合作社、供销合作社等组织的联动,值得关注,这可能为合作金融的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土壤。
均衡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而农村均衡发展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大问题。农村金融体系的重构影响着上述发展的方向和结果。农村金融发展的初衷是什么?当然,应该是把农村建设好。什么是好的农村标准?不得忽视平衡和公平的原则。如果一个村庄的大部分资源被少数人控制,那么收入分配就是不合理的。即使这些资源给资本带来高回报,这种发展也是不可取的。
标题:农村均衡发展需多样性金融供给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28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