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04字,读完约4分钟
1月18日,首届中国乳品质量年会和中国乳品工业协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图为中国乳业协会原主席、中国乳业发展基金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宋坤刚在做2017年乳业质量年度报告。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晓寒/照片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1月18日电(记者吴小伟)回顾2017年,中国乳制品行业稳步发展,前三季度乳制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9.6%,成为32类食品抽检中的最高水平。中国乳业协会主席宋坤刚表示,2018年乳制品市场将继续保持这一趋势。乳制品行业应继续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引导消费,拓展市场,打造中国乳制品品牌。
婴儿配方奶粉合格率为99.72%
2017年前三季度,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抽检乳制品1169批,合格1164批,合格率99.6%。同期国家监管部门抽检的32种食品中,乳制品和婴儿配方奶粉的合格率最高。在1月18日召开的第一届中国乳业质量年会暨中国奶业协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宋坤刚表示,2017年,乳制品质量继续保持稳定、积极的发展态势,消费者信心进一步增强。
在消费者最关心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中,主流品牌婴幼儿奶粉质量稳定、可靠、优良。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注意到,从2017年8月至12月29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发布了34批配方注册清单,128家企业的952个配方通过了注册。截至去年12月底,已有1330份配方奶粉注册申请提交,近600种配方奶粉仍在审查中。
根据监管数据,2017年1月至11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抽检婴幼儿配方奶粉2432批次,其中合格2425批次,合格率99.72%,不合格7批次,其中阪崎肠杆菌不合格2批次,不合格标签5批次。
“有2个不合格的阪崎肠杆菌,根据生产过程中设定的灭菌温度和时间不会出现。阪崎肠杆菌出现的原因如下:一是原料中含有阪崎肠杆菌,生产过程中灭菌不彻底;其次是后污染,这是由罐装和包装过程中的污染造成的。罐装和包装过程未能严格执行质量控制操作规范。”宋昆刚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介绍。
然而,他表示,这些不合格产品是偶然出现的质量问题,不存在系统性、普遍性、区域性或地方性风险。分析这些不合格的原因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管理漏洞。
201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38家婴幼儿配方奶粉企业的质量安全生产体系进行了检查。据宋坤刚分析,主要问题是:部分生产场地、设备设施没有持续保持生产许可条件;一些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不到位;有些项目检查能力不足。基本上,所有被检查的企业都有问题,有些企业还很严重。
“食品安全生产标准体系未能通过检查的原因,不是生产标准体系的建立和设置存在问题,而是对体系、体系和标准的执行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尊重,执行不认真、不到位,有些可以说是在处理事情。这些企业的产品虽然没有失败,但存在质量隐患和安全隐患。”宋坤刚表示,这体现了企业员工的素质和职业道德,体现了企业管理的执行力。
2018年继续引导消费,拓展市场
对于2018年乳品行业的发展,宋坤刚表示,在质量方面,要抓好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抓好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和落实;开展创建“食品安全示范企业”活动,提升行业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打造中国最值得信赖的基准食品行业;实施“高标准牛奶行动计划”,参照或相当于欧盟标准或美国标准,制定原料奶、巴氏杀菌鲜奶、无菌纯奶和发酵奶的行业标准。
继续开展婴幼儿奶粉质量竞争活动,同时引导消费,拓展市场。“从发展前景来看,普通奶粉市场的奇迹不会出现,只会萎缩而不是扩张。因此,普通奶粉生产企业应尽快向液态奶转移。并注重发展大众消费品和家庭消费包装。”
标题:宋昆冈: 2017年我国乳制品抽检合格率达到食品行业最高水平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28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