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743字,读完约7分钟

在银行金融技术转型的道路上,“尚云”已经成为一条必然的轨迹。最近,五大国有银行公布了2018年年报,其中云计算的应用和发展成为亮点。然而,与互联网巨头和云服务提供商相比,人才、传统系统、技术、成本等因素已经成为银行走向云计算的障碍。至于“去云”,原银监会要求银行在“十三五”计划结束前,尽可能将面向互联网场景的主要信息系统迁移到云计算架构平台。分析师认为,未来银行开放并与更多金融机构合作拓展生态圈将成为一种趋势。

“大限”压顶 国有大行“云”端竞赛

国有大银行竞赛

最近,五家国有银行公布了2018年年报,云计算的应用和发展成为亮点之一。

建行在年报中特别提到要重点实施金融技术战略和建设公共云服务。2018年,建行将利用金融技术搭建公共云等技术平台,加快房屋租赁、党群、宗教、教育、智能社区、老年人安心等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和推广,并向同业输出金融技术能力。

“大限”压顶 国有大行“云”端竞赛

中国银行在私有云方面取得了突破。中国银行2018年年报提到,科技主导作用突出,数字化步伐加快。完成分布式架构私有云平台、大数据平台和人工智能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三大技术平台的业务创新。“多点多中心”机房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扎实推进,Xi安云中心投入运行。信息技术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信息技术生产能力同比增长16.6%。

“大限”压顶 国有大行“云”端竞赛

工行提到全面推广云平台,有效实现系统资源的合理分配。此外,在个人金融业务中,基于“监控云”构建了完整的“云+端”智能防控体系,为客户账户交易和资金安全提供全面智能的安全保护。事实上,2018年8月,时任工行董事长的易会满在年中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工行已经实施了基础设施云平台,并为客户提供了账户安全检测、安全锁定和交易限额定制等云服务。

“大限”压顶 国有大行“云”端竞赛

ABC在其年度报告中提到,应推动新一代基础设施云平台建设,实现灵活调度、按需、动态扩展和集约使用的it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云平台服务内容,优化服务流程,丰富应用场景。

交通银行在其年度报告中还表示,双核异构和分布式云计算项目取得了重大突破,智能风险控制、智能授信、统一生物识别和大数据分析在集团内得到广泛应用。积极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图形计算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启动全集团风险数据应用生态系统建设,构建覆盖全集团的统一风险监控体系。

“大限”压顶 国有大行“云”端竞赛

“尚云”面临一个很大的限制

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付费的模式,它提供可用、方便和按需的网络访问,并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只需很少的管理工作或与服务提供商很少的交互即可快速提供。理想情况下,“云”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购买。“云”可以像自来水、电和煤气一样充电。

“大限”压顶 国有大行“云”端竞赛

早年,出于对可靠性、安全性和隐私性的考虑,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对云计算的推广持观望态度。近年来,面对互联网时代日新月异的竞争,银行迫切需要运用金融技术寻求转型,其中云计算作为发展的基石尤为不可或缺。

苏宁金融研究所金融技术中心主任孙杨今天在接受《北京商报》采访时说,从云计算的三个目的来看,银行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降低成本,这是主要需求。研究发现,通过云计算技术,银行可以将信息技术架构建设成本降低60%;第二是提高业务效率,反复推出产品。当银行业务达到一定水平时,它将需要“去云”来提高敏捷性。原本在传统银行平台上需要2-3天才能完成的操作,在云平台和集装箱化的支持下,只需要半个小时甚至最快。你可以在5分钟内上网;第三阶段是合作发展生态。银行希望通过云计算实现服务saas和paas,开放其科技能力,联系更多金融机构,扩大自己的生态圈,这也是最高端的趋势。

“大限”压顶 国有大行“云”端竞赛

此外,鲸研究机构的新技术分析师今天告诉《北京商报》,监管政策的推广也是银行加快“云计算”的一个重要因素。

2016年7月15日,原银监会发布了《中国银行信息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监管指导意见(港股03988)》(征求意见稿),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十三五”期间积极开展云计算架构规划,制定云计算标准,共同建立行业云平台,积极实施架构转型。稳步实施架构迁移,到“十三五”末,面向互联网场景的主要信息系统将尽可能迁移到云计算架构平台。

“大限”压顶 国有大行“云”端竞赛

目前,距离监管时限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了,银行“去云”迫在眉睫。中小银行的发展过程尚不可知,但孙杨认为,从目前几家大银行云计算的发展来看,这个目标基本上可以实现。

改变压力银行的开放生态

然而,与互联网巨头和云服务提供商相比,银行云计算技术的突破背后也隐藏着一些转型压力。

鲸鱼研究所的新技术分析师表示,银行面临着来自技术和成本的压力。首先,我行“走向云端”对内部技术团队的技术研发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次,自建私有云需要足够的资金来购买硬件和基础设施,然后进行服务器的运行、维护和管理,这带来了很大的成本压力。

“大限”压顶 国有大行“云”端竞赛

在孙杨看来,与技术和成本相比,银行发展云计算的最大障碍是专业人才的缺乏,银行内部系统和传统观念面临诸多困难。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未来三年将是中国云计算产业人才需求相对集中的时期,对云计算的需求每年将呈现数十万的产业人才缺口。

相应地,与云计算相关的人才非常昂贵,传统的银行系统和机制难以吸引专业人才。孙杨承认,云计算的落地涉及多个部门的协同工作,这需要法律事务的认可、大数据的配合、业务部门的使用以及运维部门的配合。在一系列复杂的操作下,很难改善传统银行家的思维,也很难相互合作。

“大限”压顶 国有大行“云”端竞赛

事实上,尽管银行正在积极利用云计算等技术加速数字转型,但纵观整个行业,银行的云计算能力已经增加了/0/0。根据权威市场研究公司IDC 2018年的数据,中国四大云计算厂商分别是阿里巴巴云、腾讯云、中国电信(香港股票00728)和金山云。这四家厂商的总市场份额从2017年的61.8%上升到2018年的69.9%,成为中国云计算市场的主导力量。

“大限”压顶 国有大行“云”端竞赛

在这里,开放式合作是银行的捷径。通过跨境合作和互联网公司在流量、经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银行不仅可以帮助他们高效地“去云”,还可以加速他们自己的金融技术迭代,并帮助双方互补和生态化。考虑到这些优势,银行已经做好了对外开放的准备。此前,4月10日,金山云、小米金融和王新银行在北京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三方将加强金融技术等领域的合作,共同营造金融技术生态新环境。在银行方面,金山云将通过“金融联盟链”帮助银行等金融机构拓展客户,降低客户获取成本,加强金融机构对普惠金融关键领域的支持。

“大限”压顶 国有大行“云”端竞赛

此前,南京银行与阿里巴巴云的合作也引起了业界的关注。2017年9月28日,南京银行、阿里巴巴云和蚂蚁金服宣布在南京开展战略合作,共同推出南京银行“云信+”黄金互助开放平台。根据《南京银行2017年年报》,基于此,南京银行致力于成为中小银行与行业平台的连接者,整合行业平台和合作银行的资源,打造与实体经济和金融科技企业深度融合的金融科技共享生态系统。

标题:“大限”压顶 国有大行“云”端竞赛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9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