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36字,读完约4分钟

截至2018年4月,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已正式挂牌三周年。记者从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了解到,《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金融支持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30金改革”)中批准实施的政策已全部落实,24项措施取得显著成效,11项措施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和推广。自贸试验区跨境总收入和总支出占全市总量的四分之一,对促进天津综合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天津自贸试验区挂牌三周年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显著提升

贸易投资和融资的自由化和便利化水平显著提高。本地区企业对跨境融资进行宏观审慎管理,有效拓宽了跨境融资渠道。跨境人民币外债签约和境外人民币贷款发放大幅增加,为涉外企业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了有利条件。行政简化和权力下放得到进一步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不需要为该地区货物贸易中的甲类企业开立待核账户和办理直接投资外汇登记。贸易和投资的分散化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同时,本地区个人通过经常账户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有效提高了个人跨境使用人民币的便利性。

天津自贸试验区挂牌三周年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显著提升

资金使用效率不断提高。该地区跨国公司开展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真正实现了全球基金管理模式下不同市场之间的资金转移。支持总部经济和结算中心发展,放宽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和管理的准入条件,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市场,高效配置资源。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资金和外债资金愿意结汇,企业可以更好地控制汇率风险。为境外机构办理人民币和外汇衍生品交易更好地满足了市场参与者规避汇率风险和套期保值的需求。

天津自贸试验区挂牌三周年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显著提升

租赁创新政策的效应逐渐显现。融资租赁收取销售和回租项下的外币租金和外币付款,企业最多可减少2%的汇兑损失。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不断加大创新力度,取得了多项国家“一级订单”和“一级订单”,如引导本地区租赁公司办理第一笔外债结算业务、引导银行与两家金融租赁公司开展第一笔联合租赁业务、引导银行搭建租赁公司第一个外币现金管理平台等。充分发挥了天津租赁特色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加快国家租赁创新示范区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天津自贸试验区挂牌三周年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显著提升

金融跨境业务发展迅速。从天津自贸试验区挂牌到2018年3月底,自贸试验区内各主体已新增本外币账户5万多个,跨境收支近1400亿美元,跨境人民币结算近3000亿元。制度创新极大地激发了市场的活力,商业环境已经合法化、国际化和便利化。改革开放的红利不断出现,充分发挥了“助推器”的作用。

天津自贸试验区挂牌三周年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显著提升

京津冀金融协同创新合作不断加强。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北京管理部、石家庄中心支行共同制定了《中国人民银行京津冀协同发展协调机制》,较好地实现了天津自贸区金融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推进金融改革创新的有机结合。跨区域金融协同创新合作不断加强,积极推动金融机构增加对京津冀重点项目特别是与京津冀协调发展密切相关项目的信贷供给,创新金融产品,拓宽融资渠道,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基金落户天津,充分利用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创新优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转移对接,特别是对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金融集聚效应,辐射带动京津冀乃至环渤海地区发展。

天津自贸试验区挂牌三周年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显著提升

在推进金融支持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过程中,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始终坚持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并重,建立制度,完善监管,建立坚实的风险底线。先后建立和完善9个统计监管体系,定期开展数据统计和业务监管,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管、反洗钱和反恐融资,为自贸区金融创新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本行自律机制建设不断完善,应督促银行严格在政策法规范围内开展创新业务,坚决运用自贸试验区创新政策防范非法经营。做好跨部门沟通与合作,配合自贸试验区管委会编制《中国(天津)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风险防控措施清单》,梳理并提出金融开放创新领域12个风险问题和防控措施,并定期通报情况,为稳步有序推进金融改革创造有利条件。

标题:天津自贸试验区挂牌三周年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显著提升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27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