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16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武汉5月1日电(记者冯国栋)“人生应该像一支蜡烛,从头到尾燃烧,永远明亮。”这是萧楚女烈士的人生观。他的一生就像一支永不熄灭的“红烛”,燃烧了自己,点燃了一场伟大革命的火种。
萧楚女,湖北汉阳人,原名舒烈,学名楚如,中共早期著名的理论家、教育家和无产阶级革命家。
在1911年的武昌起义中,萧楚女参军保卫杨霞。辛亥革命后,他进入武昌工业学校。毕业后,他在《达汗报》和《崇德报》担任编辑。他经常以“楚女”的笔名发表文章。从此,他以笔为武器,驰骋于舆论阵地,宣传马列主义、救国救民的真理,揭露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罪行。
萧楚女曾在鄂、皖、川、沪、广从事革命工作。1920年初,他加入了云在武汉创办的“礼泉书店”,开始走上有组织斗争的道路。1923年6月,他在重庆担任《新蜀报》的主编,撰写了大量的政治评论和社论。同时,他经常为《指南》和《中国青年报》撰稿。
他的文章尖锐而好斗,矛头不是“指责图米拉特军阀就是痛斥腐败官员。”甚至反动派控制的报纸也要称赞萧楚女的文章,说:“文字是风,声音是雷,声音是石头。”
1924年8月,萧楚女被任命为中共中央驻四川特派员,领导重庆社会主义青年团与四川的革命斗争。10月,他组织了四川平民学会,出版了《桂光》。1925年6月戴冀涛主义问世后,他专门撰写了《国民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书,批判戴冀涛对共产党的攻击和诬蔑。他还写了一篇文章批评民族主义者。
1926年1月以后,萧楚女赴广州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国国民党政治讲习所教授、黄埔军校政治指导员。1927年4月,萧楚女在广州反革命大屠杀中被捕,4月22日在狱中被杀,年仅34岁。
萧楚女曾把自己的人生观描述为“蜡烛人生观”,并鼓励自己。在他的一生中,当他在一个农场演讲和黄埔军校工作时,他说,“学生们,你们不认为蜡烛能发光吗?做人应该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生命中,有热也有光,给人以光和热。”
“他孜孜不倦地学习,自学成才,在我们党成立初期就成为了一位杰出的理论家、思想家和演说家。”湖北省党史研究室巡视员张帆说。
萧楚女故居位于武汉市汉阳区杨司港。如今,英雄故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一大批改善民生、刺激经济的项目和计划正在这里落地。
为了更广泛地传播党的历史,武汉市汉阳区党史文化厅近年来以连环画的形式编了一套《汉阳故事》,萧楚女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萧楚女的“红烛”将永远照耀在人们的心中。
人民日报(2018年5月2日04版)
标题:萧楚女:一支永不熄灭的“红烛”(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26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