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68字,读完约2分钟
据基金行业协会统计,截至2月底,国内公共基金数量已达4999只。如果算上3月份成立的新基金,公募基金的数量已经超过了5000只,远远超过了a股的数量。在我看来,5000只带来数量上的增长,而不是质量上的提高,这个行业迫切需要一个供应方改革来提高基金的“含金量”。
回顾历史,基金行业花了14年时间才把基金数量增加到1000只。然而,随着新基金发行审批的放松,基金数量的增长逐步加快。在短短三年时间里,基金规模扩大到2000只,然后保持每年增加1000只新基金的速度。
对于基金公司来说,丰富产品类型和建立完整的产品线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对于行业来说,每个公司都追求一个庞大而完整的产品线,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产品的重复建设。更糟糕的是,许多基金公司发行的新基金都是高度同质的,即使它们是非外包定制产品,也存在风险回报特征不明确、缺乏产品识别等问题。行业中存在大量混合基金的原因在于,许多基金公司已经开发了一只灵活的空基金。
另一方面,国内基金公司通常以规模为导向,而银行渠道通常以佣金为导向。由于新基金容易冲动,并具有较高的跟踪佣金,它往往成为基金公司和银行利益的交汇点。双方都热衷于在新基金中发行游戏,尽管这对投资者来说意义不大。
当然,行业内盛行的创新趋势也是吹起基金数量泡沫的一个重要原因。行业内以往的所有产品创新都将催生一波后续热潮。无论是分级基金还是短期理财基金,甚至是一些不具创新性的噱头,都会导致同行效仿。此类后续产品往往沦为“炮灰”,成为半死不活的“僵尸基金”。
在正常情况下,由上述原因导致的微型基金应该被市场淘汰并转化,否则将被清算。然而,长期以来,行业对基金清算存在“心理障碍”,一些公司以基金的“壳资源”为耻,这使得微型基金的清算速度远远低于新基金的发行速度,最终导致基金数量的虚假繁荣,这不仅浪费了行业内的大量资源,也使得投资者难以选择。从这个角度来看,基金行业迫切需要进行供给方改革,从制度层面加快小型基金的清算,引导基金公司在“瘦身”的同时,将投资和研究的精力集中在优质基金上,从而提高基金的“含金量”。
标题:基金数量狂飙的冷思考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26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