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29字,读完约3分钟
⊙记者李远○编辑陈启岳
弥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已成为今年地方政府工作的重点。据《上海证券报》报道,包括河南、湖北和江苏在内的10多个省份已提出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厕所、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并将引导各类资本加大对基础设施和其他领域的投资。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湖北提出要加快完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不足,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三年行动在继续实施,“四三”重大生态工程在继续扎实推进。巩固和提高农村饮水安全水平。
辽宁提到了一些重点项目的实施,以补充不足。紧紧围绕国家政策导向,加强项目规划和储备,加强交通、水利、能源、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和农村、市政、防灾减灾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建设。
河南表示,要借鉴浙江经验,坚持规划先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做好垃圾和污水处理、“厕所革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村庄面貌改善工作。
四川还提出推进“美丽四川、宜居农村”建设。实施“五项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幸福美丽的新农村升级版。实施“六化工程”,提高农村垃圾、污水和农业废弃物处理能力,开展村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加强路、水、电、气、宽带“五网”建设。建设“四好农村公路”,新(改)建农村公路2万公里。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能力。
各地关注的农村基础设施市场有多大?根据华创证券研究报告的预测,今年农村基础设施至少需要完成1.5万亿元。如果我们考虑政策向农村振兴战略的倾斜,实际增长率会更大。
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朱莉亚表示,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交通、物流、水利、能源、信息化等升级。,真正成为各地农村基础设施的亮点。
那么,巨大的农村基础设施市场从何而来?《农村振兴战略计划》(2018-2022年)明确指出,金融安全、农业金融支持和社会资本将成为三大资金来源。
“财政支出无疑是最重要的资金来源。地方政府有必要弥补农村基础设施的不足,而乡镇是地方财政最薄弱的地方。不管项目的投资回报如何,它仍然是资金方面的最大制约因素。”一些内部人士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
据统计,自2016年以来,随着道路修复、电站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加快,资金缺口不断扩大,2015年达到约4000亿元,2016年达到1.57万亿元。这一差距在2018年仍然不小。
一些研究人员还表示,从地区金融形势来看,金融形势较好的省份也表现出“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方面,上海、北京、江苏、广东等东部沿海发达省市有较好的金融自给率和负债率。考虑到这些地区农村经济相对发达,其基础设施发展的重点更有可能是特色城镇;另一方面,西藏、宁夏、青海等西部偏远省份债务压力相对较低,与农村人口比例较高的省份重叠。这些省份的农村基础设施,即西部基础设施,将是未来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弹性最高的地区。
标题:多地补乡村基建短板 “钱从哪来”仍是最大悬念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13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