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909字,读完约7分钟
“监管越来越严格,运营成本越来越高,行业壁垒越来越高。”回顾2018年,北京一家私募股权机构的一名员工向《国际金融新闻》的记者感叹道。
“监管越来越严格,运营成本越来越高,行业壁垒越来越高。”回顾2018年,北京一家私募股权机构的一名员工向《国际金融新闻》的记者感叹道。
事实上,强监管的趋势仍在继续。近日,中国资产管理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发布通知称,私募基金管理人财务信息报告模块升级后正式启动,并提醒注册私募基金管理人如未按要求提交经审计的年度财务报告,将被列入异常机构名单并向社会公布,即使整改完成,也至少需要6个月才能恢复正常机构的公开状态。
在这种冲击下,整改率逐渐提高。根据协会发布的年度数据,截至2018年底,已有3202名私募基金经理被列为异常机构,其中1556名经理完成整改,整改率为48.59%,2017年相关整改率为38.43%。
此外,“无备案基金”制度的建立和部分基金管理人的取消,都将引导私募股权行业向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清算风险正在释放
"私募股权基金经理太多,未来将不可避免地面临行业洗牌."上述私募机构的员工表示。从年报数据来看,“洗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收紧进口和拒绝注册制度,不断完善。至于私人基金经理,截至2018年底,该协会已公布了139名未注册的申请人。在基金方面,协会建立了私募基金“非备案基金”制度,明确不备案不属于私募基金备案范围的基金。截至2018年底,共有194笔资金没有备案。
第二,加快出口流动性。截至2018年底,该协会已取消了14,600家私募机构。取消的原因有四个:一是主动申请取消,有2301个;第二,第一只私募股权基金产品没有按要求完成,被取消,有12,100只;第三,由于它被列入失去的机构名单三个月,它被取消,没有积极联系协会和提供有效的证明材料,158;此外,2018年,新机构因运营异常而被取消。
根据该协会的数据,截至2018年底,317名非正常私募股权基金经理被要求出具特别法律意见。同年2月,协会取消了首批6家因涉嫌非法集资而被立案调查的非正常经营私募机构,同年10月,协会取消了第二批6家未及时提交专项法律意见的非正常经营私募机构。根据协会去年3月发布的公告,因该原因被撤销的机构在撤销后不得重新注册。
在产品方面,2018年清算的产品数量占近50%。截至2018年底,该协会已累计清算了约28,700只私募股权基金,2018年清算了约14,000只私募股权基金,约占49%。对此,格商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在市场低迷的背景下,基金净值过低,面临较大的被动清算风险。
那么,清算趋势会在未来继续吗?格商研究中心认为,清算风险正在释放,对市场流动性的担忧可能会减少。从去年第四季度的表现来看,a股大幅下跌,其他资产市场相对稳定。在此背景下,净值低于0.7(最高清算风险)的产品数量几乎下降了一半(去年第三季度),包括净值上升的产品和清算产品。从结果来看,去年第四季度,资本市场的流动性没有受到太大影响,政策方面的利好消息频频出现,提振了资本市场。
为什么规模在严重缩小?
过度的清算产品直接影响基金的规模。就总规模而言,年增长率下降了。截至2018年底,私募股权基金的总规模约为12.78万亿元,同比增长15.12%,而2017年底的增长率为40.68%。其中,证券基金缩水最大。根据该协会的年度报告,截至2018年底,共有约35,700只证券基金,规模约为2.24万亿元,连续11个月下滑,较当年1月底缩水约0.37万亿元。
为什么私募股权基金的规模会严重缩水?据内部人士称,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市场不好。青云投资总经理杨振宁在接受《国际金融新闻》记者采访时解释道:“私募基金经理主要是想超越市场,获得超额回报,所以(证券)私募产品基本上是主要产品。这意味着私募的收入与市场形势密切相关。如果2018年股市表现不佳,私人股本规模收缩是正常的。”
“基金的净值随着市场状况而下降(导致规模缩小)。与此同时,客户对市场持悲观态度,并引发赎回。此外,基金经理的新产品不能送出。这三个方面同时处于恶性循环之中,那么规模肯定越来越小了。”杨振宁进一步解释道。
其次,严格的监管导致一些不符合要求的机构和产品被淘汰或清算。私募股权行业高级合规风险控制经理关向《国际金融新闻》记者分析:“2017年,协会下发文件要求私募基金管理人按照专业管理要求完成整改,即同一私募基金管理人不得兼营各类私募基金管理业务。很明显,私募基金管理人在申请注册时只能选择一种机构类型和业务类型进行注册,只能记录与该机构注册业务类型一致的私募基金。所谓的‘满’
随着监管的加强,“灰色地带”已经无处可藏。关说,以前可能有过“壳保护产品”,即经理用少量资金保留已经发行的产品,但实际上,产品在备案时并没有真正按照投资因素进行操作。然而,2018年,由于自查力度加大,接到自查通知的基金管理人被要求提交自查报告,部分基金管理人发现其守壳行为不符合协会规定,或者在产品到期清算后新产品未能如期上市,导致2018年私募股权基金规模萎缩。
“由此可见,对该协会的严格调查和整改对整个行业起到了威慑作用,对管理人员的合规管理及其产品的逐步正规化具有指导意义。”关对说:
该行业已进入稳步发展时期
那么,该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上海一家私募股权机构的副总经理告诉《国际金融新闻》记者:“私募股权基金在未来将变得越来越集中和专业化。市场目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一些机构正在布局,(行业规模)将暂时收缩,但未来增长的可能性更大。”
事实上,2018年,中小私募融资面临困难,生存压力骤然加大。根据格商研究中心的年度报告,近90%的清算股票产品集中在规模不到10亿元的私募基金中。对此,认为小机构清算产品数量大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小机构管理者能力参差不齐,很多机构由于规模小,风险控制管理不够严格;其次,仍然有许多优秀的小型私募基金经理。然而,由于成立时间短、规模小,基金持有人对其品牌的信任度自然较低,在回撤的情况下容易赎回和践踏,这将对私募产品本身和资本市场产生负面影响。
同时头部机构数量继续增加。根据该协会的年度报告,2018年有234家注册私募机构,规模达10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7家。2017年,注册规模100亿元的私募股权机构数量同比增长54家。
此外,就规模而言,私募行业增长放缓。据格商研究中心统计,近三年来,私募行业管理规模的月曲线逐渐趋于平稳,尤其是2018年下半年以来,管理规模的曲线逐渐逼近水平线,这与2018年资本市场环境不佳有关,这使得私募行业增长放缓。
根据格商研究中心的报告,私募基金经理的数量在2016年下半年急剧下降,经过两年半的修复,基金经理的数量在2018年底逐渐恢复到2016年的最高水平。从数据比较来看,私募总规模与经理人数量之间的增长差距正在逐渐扩大,这意味着单个经理人的平均管理规模在不断扩大。一方面,这表明管理者的整体管理能力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也表明行业已经跨越了不成熟阶段,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
标题:强监管显威力!1.46万家私募被注销,3202家因异常被公示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13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