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994字,读完约10分钟
“4.19”诅咒没有如期到来,一些人将其归因于市场信心的增强。火热的市场也促使研究中介市场升温,类似专家数据库的信息服务在公共和私人机构中很受欢迎。这种聚集了行业专家、企业上下游人员甚至企业竞争对手的专家服务,与传统经纪人提供的卖方服务十分相似,但其深度更大。一些买方组织称之为“点睛之笔”,以提高投资和研究效率。
“事实上,这种‘专家网络’服务一直都有。它首先在美国和香港等成熟的资本市场流行起来,在中国并不新鲜。然而,近年来之所以备受关注,原因可能在于服务质量的提高。对机构收入的贡献更为明显。”一家知名的三方研究机构表示:“但这类服务的底线是合规性。超出这一底线,利润的基本逻辑就不存在了。”
□本报记者许惠民
定制的“专家服务”很受欢迎
大型私募股权投资者李明(化名)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有时,如果你需要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或产业链的相关情况,可以联系第三方专家服务公司,匹配上市公司的相关人员或产业链中的专家。在这个过程中,研究人员或投资经理通常会提出需求,第三方专家服务公司根据需求提供专家名单。名单将详细说明专家的背景和专业知识,然后商定会议时间,选择一对一的面试或电话。会前会列出面试大纲。”
“我们公司经常使用第三方专家服务公司,每年在这方面都要花很多钱。我们公司强调基本面和个股研究,关注第一手信息。除了卖方分析,我们还需要了解整个产业链的相关信息,包括上游供应商、周边同行、下游客户以及与公司业务往来的其他方面。”另一位私募股权投资者蓝宇(化名)表示:“各种第三方专家服务公司都有,需要了解某个行业的金融、市场和技术的专家都可以配对。”一些机构提供更多的人参与研究,并且没有太多有效的公开信息。专家服务是一对一的,每个人和专家之间的交流内容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提出的要求都是细分问题,目的性很强,所以能与之匹配的专家不多。”
一家中型私募的负责人蒋凯(化名)举例说:“我们曾经关注过一家消费品公司,它的财务报表各方面都不错,但我对它所处行业的竞争格局和发展阶段有点不确定。我通过专家服务公司约见了终端销售人员和行业内的竞争对手,经过充分了解后做出了相对可靠的判断。这种沟通最大的帮助是判断其投资阶段是长期的,而不是阶段性的短期投资,这也影响到我们的最终投资策略,并为我们的投资组合带来可观的收益。”他还提到,“我们总会找到令人满意的专家。它对投资非常有用,而且使用频率相对较高。可以说,这是提高投资研究效率的“收尾工作。”
蒋凯说,市场上有很多提供这种服务的研究中介机构,这种服务实际上已经流行了四五年。几年前,他的私募使用这种服务的频率较低,主要是因为专家和买家的需求匹配度不高。然而,随着供需双方在磨合过程中对彼此需求的了解越来越多,双方的沟通效率和匹配度也越来越好。
“专家数据库的数量正在逐步增加,覆盖面越来越广,专家的相关性和成熟度将大大提高。例如,一旦我想进入边缘计算领域,如果专家不能从投资者的角度理解我们的实际需求,就很可能谈论一堆投资者不能理解的技术术语和概念,那么这种效果就很差;不过,如果你能找到一位有实践经验的业内人士,他很可能会从应用场景、前景和市场需求等各种流行角度,一步步地进行解释,效果会是事半功倍。”他还补充道,这类第三方专家服务公司通常会让客户在每次服务后给出反馈。比如,这样的专家适合在这方面交流,这样不断的筛选和调整会使服务质量越来越高。
另一位曾在第三方专家服务公司工作过的资深人士表示,一开始,买方能够掌握的信息除了自己的研究收入外,大部分来自卖方的研究报告,但研究报告与卖方的身份自然有着无法完全割断的利益联系,买方会辩证地考虑研究报告的客观性和价值;此外,经纪人提供二手数据分析,有时买家更喜欢寻找第一手数据来相互验证,并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一家公司,这也是专家服务和未来空.最初兴起的原因
然而,定制服务背后的相关费用并不便宜。兰屿说:“专家服务的价格更高,比经纪卖家的价格更贵。经纪人卖家可以先免费试用,然后在投资一段时间后给佣金进行研究。经纪人之间竞争激烈,所以价格也属于可协商的范围。但是,专家服务的价格是明确的,按小时支付更多,并根据专家的经验程度支付费用。”李明还说,每小时收费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平台上的专家将被分成几个等级。特别资深且评估良好的专家的费用相对较高。
“它也可以根据服务包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收费,涵盖一年几次的服务。一般来说,与律师行业类似,盈利模式依赖于咨询服务费,而经纪销售者研究的盈利模式主要依赖于佣金。”三方研究所的一位人士说。
一方面,机构为提供专家服务的公司付费,另一方面,专家服务公司为相关专家付费。一位接受专家公司采访的人说:“采访持续了45到60分钟,按照实际时间结算,1000元是一个小时。保密工作做得很好。对方说我看不到我的手机号码。出国前工作的具体内容,包括使用某个软件的整个过程及其他相关问题。”
与传统卖方研究形成“互补”
“投资就像下棋。并不是很多人能得到更好的信息。深度比宽度更重要。经纪研究人员追求广度,而专家服务图书馆强调深度。提供服务的人很多,但如果深度不够,使用可能会受到限制。”上述三方研究机构的人士表示。
蒋凯说:“这项服务最大的特点是定制化和快速响应。通常,在我们提出需求后,他们很快就会找到合适的专家为我们提供一对一的服务。卖方提供的服务更像是一种标准化的服务,试图满足买方的需求,但实际上是一对多的形式。另一方面,这种专家数据库服务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比如,在某个阶段,我更关注下一阶段的新能源汽车和白酒。它可以在短时间内组织行业、上下游行业甚至竞争对手的专家,帮助我们在短时间内从多个角度了解行业和企业。总的来说,我们提出的大多数问题可以得到更好的满足。”
在李明看来,专家访谈主要是从行业从业者的角度进行的,而卖方分析师则是从行业研究的角度对公司进行研究,这是投资驱动的。然而,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专家们对某个公司的某项业务非常熟悉;而经纪分析师有更广阔的行业视角。一般来说,两者是互补的,当涉及到更专业的行业时,专家的意见也是有限的和主观的,这需要买方机构的进一步筛选。
“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区别。专家数据库提供行业或产业链中的专家,而不是像经纪人这样的研究人员;经纪销售人员是面向客户的,获得的信息可能已经过处理。”兰屿说,两者之间没有任何挤压。有研究能力的券商卖家有行业壁垒,普通机构无法获得自己的资源和分析。并非所有机构都需要专家服务,也不需要一些专注于主题概念的私募,只有部分基础研究和个人股票研究的公司需要它们。
一位资深经纪公司人士表示,总体而言,两者之间有着不同的优势。一方面,经纪人拥有丰富的研究资源,可以获得佣金;专家库中的专家层次较高,属于行业老手,细分更专业。另一方面,以私募为例,一些私募规模较小,券商不愿意花费成本来覆盖这部分市场,因此小型私募只能通过聘请第三方服务机构来获取信息。国外专家服务机构相对成熟,未来中国将会有更多的专业第三方服务机构。
另一位资深私人股本人士表示,这两者之间有很大区别。经纪人属于有执照的机构,作为调酒师,他们收取仓库外的佣金。报告很详细,但专家服务模式属于付费内容,因此有必要借用经纪渠道提供咨询服务。这种模式已经相对成熟,经纪人之间竞争激烈。
“我认为两者的服务是相互结合的,而不是一个或另一个。对中间业务的研究是对传统卖方业务的补充。”蒋凯说:“上市公司的业务经常变化很快,新的知识点经常出现。然而,我们自己的研究者对该行业的理解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如果你想加快这个过程,这是与专家交谈的最好方式。;然而,如果你想从一个大的角度来建立对一个行业的认知,参考卖家的研究报告也是非常有效和划算的。"
合规是底线
然而,一些合规人员对此类服务提出了一些问题,例如专家对机构问题的回答是否涉嫌披露非公开信息。特别是秘书长熟悉信息披露制度,而且“越界”的可能性不大,但其他管理人员不熟悉信息披露制度,这将导致非公开信息的过早披露。
姜凯认为,这种服务已经在行业中存在了四五年,并且已经变得流行起来,越来越受到机构的欢迎。合规绝对是它的底线。“公司内部还会有一系列的行为准则,可以说也可以不说,而且会有更明确的判断;另一方面,我们的问题也相对标准化,更多地集中在企业的发展阶段、前景、技术说明和基础上。我认为这是双方之间的一种“默契”,不会做超出规则的事情。”
上述三方研究机构的资深人士认为,尊重法律是最基本的底线,保护自己,否则整个商业模式的逻辑就会崩溃。通常,专家关注技术发展的未来趋势。
另一方面,李明指出,“目前,上市公司对这方面比较敏感,不希望员工在外部提供专家服务,特别是当一些专家的解释与事实有较大偏差时,会给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或秘书之间的沟通带来不便,公司需要澄清。总的来说,完善和少数专家数据库就足够了。如果扩张过快,很容易导致专家数据库的混合池,从而降低投资效果。"
“专家的高级水平非常重要。虽然提供专家服务的公司名单上有一些专家,但他们实际上根本不存在。”兰渝表示:“一些子行业没有专家,重要领域的技术、金融或供应链相关专家需要公司保密,因此这种模式仍会遇到一定的制约。此外,也有一些专家不可靠的情况。因此,当你了解某个情况时,你需要问几个专家,你需要有一定的判断,不能完全相信。”
“这个领域的竞争也很激烈。如果你想脱颖而出,一方面,你可以准确地找到合适的专家。这些是第三方专家服务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独家资源;并且能够识别哪些专家是,哪些不是。服务质量是由这方面的检查决定的。这些公司完全依赖质量收费,他们的大部分业务依赖于“回头客”。如果失去了核心竞争力,或者在合规底线上“踩了雷”,就会触及公司的生存问题。”上述三方研究机构的资深人士表示。
标题:1小时赚几千上万元 “专家网络”点石成“金”?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9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