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61字,读完约8分钟
本报记者侯王伟
一方面,老年人口的比例正在上升,另一方面,工作年龄人口正在“上升和下降”。各种迹象表明,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已经到来。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深刻的社会经济问题,如产业结构调整、消费和供给方改革、保险、医疗甚至人力资源等。如何对待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对此,英国《金融时报》记者采访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
英国《金融时报》记者: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18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4949亿,占总人口的17.9%。与此同时,数据显示,中国15至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在2011年达到9.4亿的峰值后,已连续7年下降,且下降趋势仍在加快。可以说,老龄化时代即将到来。
从全球经验和经济理论来看,老龄化将影响或制约经济增长。考虑到中国的现状,你如何看待这一趋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有哪些方面?
孙洁:人口老龄化将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产生多重影响。首先,老龄化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养老服务和养老产品相关的养老产业将实现快速发展,甚至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次,老龄化有利于推动消费。在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基础上,在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相结合的条件下,对养老服务和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的增加将促进养老服务供给的增加。
英国《金融时报》记者:在老龄化问题的背景下,关于养老金缺口的讨论从今年开始升温。据统计,近年来,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补贴数量不断扩大,社会保障和医疗费用在国家公共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也在迅速上升。你如何看待这些数据?中国的养老金形势是否紧张,未来如何实现养老金的长期足额发放?
孙洁:首先,人口加速老龄化导致养老金收入增长缓慢,支付压力不断加大。近几年来,基本养老保险的收入增长率一直低于支出增长率。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11年至2016年,基本养老保险收入年均增长率为16.2%,支出年均增长率为20.6%,比支出增长率低4.4个百分点。同时,基本养老保险财政补贴逐年增加。从2011年到2016年,财政补贴增长率从2011年的14%提高到2014年的17%,2015年提高到33%,2016年提高到38%;财政补贴占基金收入的比重从13%左右上升到2016年的18.6%,财政负担越来越重。
第二,养老金的长期和长期收支存在很大差距。第一,按照原来的制度设计,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是企业缴入社会统筹账户,现收现付,而个人缴入个人账户,从而积累真实账户。然而,一些省市不得不从个人账户借钱,从而形成了一个大规模的个人账户“空账户”。个人账户积累的减少将进一步增加老龄化高峰期的支付压力。因此,有必要提前规划养老金积累的其他渠道。二是目前部分省份扣除财政补贴后,本期资金无法还清。自2006年以来,一些省市已将中央政府的补贴资金委托给国家社会保障基金运作。虽然投资收益很好,但近两年一些省不得不将委托资金转回使用,因为资金不够支付。这种缺钱的情况值得关注。
第三,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行和管理面临挑战。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余额市场化运作是保值增值、增加收入、增加积累的重要举措。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余额年均收益率为2%。国家社会保障基金的经验表明,尽管中国资本市场还不够成熟,资产回报率近年来呈下降趋势,但专业市场运作优于非市场管理。
第四,国家社会保障基金规模亟待扩大。国家社会保障基金自16年前成立以来,年均回报率高达8.37%,投资回报率占基金规模的50%以上,但整体基金规模仍然较小,积累速度过慢。
面对老龄化进程,为了保证未来养老保障体系的财政可持续性,必须高度重视养老保障资金的积累。
一是加大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市场化运作的促进和支持力度。一是加快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步伐,建立中央统筹基金。一方面,它可以适当地平衡各省之间的负担,另一方面,它也可以减少对资金集中和统一运作的阻力。二是通过政策和措施促进地方委托投资意愿,如主管部门组织建立信息披露机制,方便社会和各级政府部门了解和比较基金运作和收益。第三,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和运营给予政策支持,适当扩大投资范围,鼓励国家优质工程和项目向养老保险基金倾斜。
第二,加快扩大国家社会保障基金。目前,国家社会保障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中央预算拨款、部分彩票公益金收入,以及国有企业上市时划拨给社会保障基金的部分减持资金或股权转让,这些都是相对有限的。要迅速扩大社会保障基金,关键是要尽快落实中央关于“拨出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的决定。建议尽快实施,最好在国有企业大规模混合所有制改革之前出台具体的分配办法,并尽快实施。
第三,大力推进发展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合理区分政府、企业和个人在养老保障中的责任,重视养老保险体系中第二、三支柱的作用。建议加大对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的政策支持,特别是税收优惠,以提高企业和个人参与养老基金积累的积极性。
英国《金融时报》记者: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管理层已经采取措施防范老龄化问题。近年来,在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的养老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银发经济”悄然回暖。在你看来,老龄化给工业带来了哪些机遇?
孙洁: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发展带来挑战,也给“白银经济”和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值得注意的是,逐渐达到退休年龄的人受教育程度更高,消费能力和消费意识更强,这些新特点为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可以说,形成全面的养老产业布局不仅可以积极应对老龄化的冲击,还可以拓展经济发展的新蓝海。
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刺激了养老机构的发展,调整了养老产业结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实施,实现了能自理者和不能自理者之间的社会互助,减轻了参保病人、家庭和护理服务的负担。这一制度已成为养老服务体系的粘合剂,缓解了供需矛盾,促进了老龄产业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老年服务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促进了供给方的结构改革。长期护理保险极大地促进了居家现场服务,促进了护理服务团队的发展,显著提高了社会资本投资护理服务的积极性,吸纳了大量就业人员,也促进了培训市场的繁荣,培育和建立了一支专业化、规范化的护理团队。
英国《金融时报》记者:目前,中国正在大力推进“分配诉讼”改革,强调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这无疑对养老金市场意义重大,因为该市场仍更多依赖公共投资。那么,从目前的养老市场来看,如何改变养老机构单一的盈利模式和长期的利润回收周期呢?如何进一步拓宽养老服务企事业单位特别是民营机构的投融资渠道,让更多的资源能够参与到养老市场中来?
孙洁:养老产业的发展需要企业抓住机遇,积极行动,也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引导。一方面,要继续深化行政分权,坚持分权与管理相结合,优化行政管理,加强横向联系,打破条块分割,为社会力量组建养老机构提供切实便捷的服务;另一方面,养老产业不仅是一个需要投资房地产、医疗和养老服务人员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也是一个收入周期长的产业。根据这一特点,在起步阶段,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补贴房产、租金、税收等方面,特别是在融资方面给予优惠利率,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养老行业,推动养老行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英国《金融时报》记者:人们一再提到要进一步发挥社区养老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在本周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进一步明确了加快发展社区养老和家庭服务业的政策取向,决定增加对社区家庭服务业的税费优惠政策。你认为社区养老模式怎么样?除了税收优惠外,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孙洁: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在居家养老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提供的饮食和洗浴服务成为各地老年群体的热门项目,有利于家庭-社区养老的融合,满足各种老年群体的基本护理需求。除了税收优惠,政府还可以为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提供相应的土地和服务场所。
标题:须高度重视养老保障基金积累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8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