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69字,读完约4分钟
王艺曈
从最近几位金融监管部门负责人的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到解决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新趋势。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郭树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支持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必须在解决融资困难的基础上,促进融资成本的降低。这种说法实际上证实了许多金融机构、实体和从业者的个人经历,即首先融资困难,然后融资昂贵。我们应该首先找到从正规渠道获得资金的方法,然后找到获得“廉价”资金的方法。
首先,政策应该用来克服困难,然后改革应该用来克服昂贵的问题。正规渠道融资的价格越高,就没有非正规私人渠道融资的价格高。因此,当务之急是要首先解决民营和小微企业的融资困难,而政府各方面的“服务包”和“三支箭”政策组合对解决融资困难有明显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昂贵的融资问题涉及到一系列市场化改革中的难题,如风险定价和利率整合。只有通过政策要求,才有行政命令和不可持续业务的危险,而昂贵的融资需要通过长期改革来解决。
从相关监管部门负责人的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解决融资困难的基础上,促进融资成本的降低”这一理念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政策能克服困难。在最近召开的“北京市全面深化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推进会议”上,许多监管部门领导提出了“一揽子政策”。虽然这是在北京举行的一次服务会议,但这种思路对全国都是通用的。解决融资难,政策的总体取向应该是坚持市场化,保持连续性,既不是行政命令,也不是变化。银监会监管处处长李表示,明确支持正常小微不还贷款展期,逐步提高展期业务在小微企业贷款中的比重。这是确保政策连续性的体现。在此基础上,克服融资困难的政策组合是想方设法拓宽民营和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例如,北京的做法是,联合银行实地考察企业,实地工作,并向企业发送全面的“服务包”,如扩大信贷、协助发行债券、质押仓单、支持救济基金和创新股权融资产品。又如,据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业务管理部部长杨伟中介绍,中国人民银行业务管理部创新工具,推出了专门的再贴现“精创通”,通过设立专门的再贴现额度、简化审批程序、扩大优质民营企业票据面值、通过“白名单”支持相关企业,准确服务中关村科技型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应该说,这些手段具有很高的市场化水平,可以被其他地区借鉴,并结合当地行业的实际情况为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服务。
在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融资过程中,“先贷”是一个难题,融资渠道狭窄是主要制约因素。因此,担保支持、债券融资支持和股权融资支持是政策工具的重要环节。创业担保贷款和政府资金应引导初创企业和微型企业“打破”首笔贷款的“窗口纸”。债券融资支持是“第二支箭”。央行副行长陈表示,央行将为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主营业务相对集中于实体经济、技术先进、产品有市场、发债暂时困难的民营企业提供信用增级支持。股权融资支持是“第三支箭”。陈表示,央行将按照市场化和法治化的原则推出民营企业股权融资支持工具。
可以看出,监管当局有一系列工具组合可供选择,以克服政策融资困难。然而,通过改革克服昂贵的融资需要更大的耐心和更长期的市场化改革。央行行长易纲在出席中国债券指数专家指导委员会第15次会议时谈到利率市场化和债券市场机制建设。他表示,在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改革思路仍可进一步探索,如不再公布贷款基准利率等。同时,要继续研究贷款利率走势和现有贷款合同的转换,坚持在惠及老百姓、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和成本问题的前提下推进改革。从市场建设的角度看,债券市场应该对外开放,债券市场与成熟市场的差距应该不断缩小,资源配置效率应该进一步提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应该更好地发挥。
“市场化仍然是市场化。”这是易纲表达的思想。充分利用各种配套政策,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债券市场机制,是克服融资难的根本途径。只有充分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各级金融市场公平价格的形成和市场透明度的提高,同时打破行政因素对市场定价的干扰,市场才能真正形成小额信贷的风险定价机制,金融机构才有望在可持续经营的条件下降低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
标题:政策缓解“融资难” 改革攻坚“融资贵”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8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