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64字,读完约3分钟
我们的记者李大平·姚峰·常林
时隔一年,当《金融时报》记者一行再次来到熊安新区时,正是季春的季节。大片的白云在头顶上慢慢地走着,伴随着黄绿色交织在一起的绿化带,还有蓝天、白云、绿树和绿草。生态建设工作率先启动,新区焕发生机。
在新区标志性建筑融和大厦周围乘公交车,不到5分钟就能到达奥维路,当地人称之为“中央企业街”。乍一看,这里的建筑还是和以前一样,没有因为众多的知名企业而发生剧烈的变化。
为系好“第一个按钮”,熊安新区相关部门在项目审批和建设上持谨慎态度,力争更稳步地进入大规模实质性建设阶段。与此同时,当地金融机构正悄悄行动,为新区建设奠定金融“基石”。
新区的“绿色”
沿着保靖公路向西走,沿途有绿色的麦田和茂密的森林。“千年林岫”一号地块的绿化工程就位于这条公路沿线。
记者发现,经过一年半的维护,曾经一人多高的树苗现在已经跳到了两层楼,曾经稍显稀疏的林地变得郁郁葱葱。沿着蜿蜒的观景路进入森林深处,这里很安静,只有鸟叫声让人感到放松。
始于2017年11月的“千年林岫”,如今已成为雄安新区一道美丽的绿色景观。
记者看到,“千年林岫”中每棵树的树干上都装有相应的“二维码”。在区块链技术的帮助下,熊安新区让每棵树都有了自己的“身份证”。
记者拿出手机,轻松地扫描了树上的“二维码”。屏幕立即显示了相关信息的树木-树种,来源,种植时间,种植地点,监督员,维护任务统计等。借助生成“二维码”的后台管理系统,新区相关部门实现了苗木全生命周期监控,确保了绿化工程的安全、质量和进度。
值得一提的是,自雄安新区“千年林岫”项目种植第一棵树以来,金融服务一直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
2017年11月18日,中国工商银行基于区块链技术为熊安新区建设的“千年林岫”基金管理系统1.0版上线,配套的供应链融资产品一并上线。目前,中国工商银行熊岸支行已开发并投入生产“区块链+”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应用于“千年林岫”项目,为参与企业和人员提供全流程资本服务和阳光透明管理。中国农业银行熊岸支行开发了征地拆迁补偿支付管理系统,完成了熊岸新区征地拆迁数据平台的界面和客户端的开发,研发了熊岸独有的理财产品,帮助获得补偿资金的农民做好资金使用和财务管理的规划。中国建设银行为支持“千年林岫”在雄安新区造林项目发放的首笔1800万元贷款于2018年落地。
根据计划,熊安新区的森林覆盖率将从11%提高到40%,其中3公里进入森林,1公里进入林带,300米进入公园。随着雄安新区“千年规划”宏伟蓝图的制定,“绿色”逐渐成为新区建设的主色调之一。
标题:为雄安绿色崛起贡献智慧和力量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8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