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96字,读完约3分钟
“人造肉”是素食主义发展趋势的结果。随着食品加工技术的发展,大量国外企业引进了素肉汉堡、素肠、素肉馅饼等产品,给国内大豆蛋白产业发展带来了启示
□从目前世界肉类的供需格局来看,传统肉类仍占据主导地位,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短期内仍难以改变。“人造肉”对传统肉类的替代作用非常有限
近年来,随着超越肉类食品公司在美国上市,“人造肉”成为资本市场的热门话题,在中国引起了广泛关注。
抛开资本投机的表象,“人造肉”是素食主义当前趋势发展的结果。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党委书记韩建春认为,“人造肉”是随着食品加工技术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消费者逐渐意识到素食对健康和环境保护的好处。近年来,素食主义非常流行。大量外国企业推出了素食汉堡、素食香肠、素食馅饼等产品,这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一种趋势。
从发展历史和种类来看,素肉可以分为三类。一种是传统的植物蛋白肉。这种素肉是由大豆粉、豆粕、大豆蛋白和小麦蛋白挤压而成。与肉制品相比,实际口味有一定差距,不能满足消费者对口味的需求。
第二是新的植物蛋白肉。在中国被称为“人造肉”,它们大多以植物蛋白为原料,其味道和气味几乎与动物肉制品相同。代表性产品是超越肉类食品公司和不可能食品公司的素食汉堡。此外,许多国际食品工业巨头也推出了类似的产品,主要是在欧洲和美国。
第三种是细胞培养的素肉。由于技术限制、高成本和消费者认知问题,细胞培养技术生产的肉目前尚未商业化。
从成本和消费者接受度来看,新型植物蛋白肉应该是目前最有前途的植物肉制品,也是植物蛋白应用的新方向。随着素食主义趋势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可和接受素食,素食肉制品的市场也在不断扩大。
那么,素食可以成为未来人类肉类消费需求的补充,甚至是传统肉类的完全替代品吗?“从目前世界肉类的供求格局来看,传统肉类仍占主导地位,而素食在仁中的推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对传统肉类的替代作用非常有限。”王禹蛋白质公司总经理李顺秀认为,素肉的发展前景与素食人群的增长、消费者的素食频率以及蔬菜素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密切相关。消费者很难在短期内改变他们的消费习惯,目前蔬菜素肉技术无法模拟多种肉类。
韩建春认为,大豆蛋白肉对动物肉的替代作用非常有限。人类需要多样化的营养渠道。动物蛋白含有植物蛋白所不具备的营养,所以我们应该注意营养的多样性。肉类在自然界的营养主要体现在蛋白质和脂肪上,蛋白质及其丰富的氨基酸是人体健康所必需的。人体需要22种氨基酸,其中苏氨酸、色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等营养物质不能由人体合成,需要从动物肉中获取。
大豆蛋白肉的兴起开辟了国内大豆蛋白产业发展的新领域。近年来,素食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但仍很薄弱,对国内大豆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非常有限。各方仍有必要采取措施,共同促进大豆蛋白肉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人造肉”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许多国际知名的食品企业都致力于开发和研究素肉。目前,国内蔬菜肉类加工技术落后于国际水平。在发展过程中,产品调味、肉类结构和工业设备等瓶颈亟待解决。业内人士建议,国家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企业加强素肉相关技术的研发。
另外,韩建春认为,豆腐、腐竹、豆皮等传统素食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素肉作为素食主义的新兴产业,将随着素食产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目前,关键是开发和应用新技术,生产更安全、更有营养、更美味的传统豆制品,使传统豆制品得到振兴。(经济日报记者刘辉)
标题:“人造肉”概念被热炒 素食产业商机来了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8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