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12字,读完约3分钟

2015年5月,我来到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金山镇九城村担任一秘。我还记得当我第一次到达这个村庄时,地下水位深达200米,荒地达到16000亩。村民们常年生活在灼热的风沙下,“十年九旱,视天气而定”的生计使人们看不到出路。

扑下身子,扎根乡土(中国道路中国梦?奋战在基层一线⑦)

一切都是预先准备好的,但如果你不这样做,它就白费了。经过调查,我在笔记本上写下了发展问题:69户贫困家庭,99人,主要是由于疾病、上学、缺乏资金和生产资料,以及65岁以上无法工作造成的贫困;村集体经济为零;这个村庄仍然是一条土路;无电脑、乐器、体育器材等文化体育设施...我没想到会写几页。

扑下身子,扎根乡土(中国道路中国梦?奋战在基层一线⑦)

要想在这个村子里有所作为,只有雄心壮志是做不到的,但精准是摆脱贫困的关键。研究政策后,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充分发挥党建促进扶贫的优势,根据贫困的成因制定准确的政策,决不能漏一户一人。为此,我组织两个村委会举办了“党建+扶贫”讲堂,并邀请农业专家讲授“互联网+农业”等课程,为贫困家庭解决扶贫和智慧支持问题。经过培训,贫困家庭学会了在网上销售自己农产品的新技能。

扑下身子,扎根乡土(中国道路中国梦?奋战在基层一线⑦)

帮助穷人的方法有成千上万种,不同的贫困原因有不同的脱贫方法。在因病致贫的情况下,我们协调北京航天中心医院开通远程医疗渠道,让贫困家庭可以在县医院享受到北京专家的免费医疗服务。动员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协调爱心企业和协会向100名贫困儿童捐赠近30万元。在缺乏资金和生产资料的情况下,我们为他们修建了猪圈、鸡舍和羊舍,分发了猪、鸡和羊,帮助贫困家庭建立了白菜、土豆、猪肉和鸡蛋的销售渠道。

扑下身子,扎根乡土(中国道路中国梦?奋战在基层一线⑦)

如果我们想摆脱贫困,我们不仅要依靠政策,还要依靠自己。最困难的问题是如何让65岁以上没有工作能力的贫困家庭摆脱贫困。经过反复研究,我们认为不能单纯依靠政策,最终决定发展村集体经济,通过集体收入分红脱贫。为此,我们跑项目、集资、办企业,两年内建了10个蔬菜大棚,每年给村集体带来1万多元收入,建了一个集体收入3万多元的集约化肉羊场。一部分扶贫政策得到解决,一部分以集体收入分红作为补充,以更好地解决65岁以上无劳动能力贫困家庭的扶贫问题。

扑下身子,扎根乡土(中国道路中国梦?奋战在基层一线⑦)

在过去的四年里,我逐渐融入了这片土地,从村民眼中的陌生人变成了“我自己的人”。我还记得,有一次我为一个阿姨协调看病的问题,并帮助我的孙女解决上学的问题,老人一直牢记在心。有一次我去拜访,说我应该吃她亲手做的鸡蛋。“你必须吃,我会看着你吃。”。一个鸡蛋也许微不足道,但它充满了阿姨的真诚。这样一个感人的时刻往往可以转化为一种精神力量,让我放下身段,坚定自己扎根农村、服务乡亲的决心。

扑下身子,扎根乡土(中国道路中国梦?奋战在基层一线⑦)

“时代是出版商,我们是回应者,人们是评论者。”笔记本上的问题一个接一个被划掉了,村子的面貌一天比一天好。事实证明,我们可以把“不毛之地”变成发展的热点,把扶贫事业做得更好,把关心人民、凝聚力量做得更好,把满意的答案交给人民。

扑下身子,扎根乡土(中国道路中国梦?奋战在基层一线⑦)

(作者是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固阳县金山镇九城村第一书记,我们的记者张伟组织的)

人民日报(2019年5月8日05版)

标题:扑下身子,扎根乡土(中国道路中国梦?奋战在基层一线⑦)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7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