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149字,读完约5分钟
1月28日,新华社“探秘”了青岛即墨区鳌山尾国家级深海基地——“鳌头”,这是中国大型深海装备的作战保障基地,也是世界第五大深海技术保障基地。“龙”,中国深海科学研究的核心载体,正在这里安家落户。1月初,“R&D与‘蛟龙’载人潜水器的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再次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这是国家深海基地外的一幕(摄于2017年12月19日)。新华社记者李子恒摄新华社青岛1月28日电“震龙”号从这里出发——国家深海基地“探秘”新华社记者苏万明
冬天,青岛即墨区鳌山圩的“鳌头”静静面对浩瀚的黄海。前面的一个水坝将大海分割开来,两岸被漕道和柴道环绕,环绕着一个安静的小海湾。
这是国家深海基地,中国大型深海装备作战保障基地,世界第五深海技术保障基地。“龙”,中国深海科学研究的核心载体,正在这里安家落户。1月初,“R&D与‘蛟龙’载人潜水器的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再次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深海科学研究国际公共服务平台
20世纪90年代,中国几乎没有实力参与深海科学研究和勘探。相比之下,一些发达国家在深海高技术装备研发和深海保障基地建设方面投入巨资,在深海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科学发现和重大突破。
2002年,中国科学界正式提出建立国家深海基地,2013年11月8日,该基地开始建设。
“巩固国家深海科研实力,吸引国内外高端海洋科技人才,成为深海科技发展的引擎和深海产业孵化的桥头堡。这是国家对基地的定位和厚望。”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于洪君说。
于洪君介绍说,该基地承担深海技术装备的研发和测试,开展深海基地测量船和主要设备的运营和管理,承担潜艇和主要设备操作人员的选拔、培训和管理,组织深海资源勘探、科学考察和环境观测,以及深海科学考察、产业转型和深海技术成果服务等方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位于海湾前方中心位置的综合科研业务办公楼,不仅满足了深海基地的基本办公需求,还具有深海设备研发实验、海洋通信指挥等科研业务功能。前面的深海超高压环境模拟车间、试验检测池和码头、潜艇训练池、主维修车间、机修和电气维修车间可以对潜水器、各种深海科研设施设备、仪器仪表等进行试验研究、检测、维修和维护。,这是深海基地的功能核心领域。在远处,安装了港口灯塔导航和海洋通信岸天线、甚高频水声通信岸设施及相关配套收发机房,以满足基地对远洋研究船的指挥和控制要求。这是国家深海基地潜水试验池工作间的同比例“小龙”模型(摄于2017年12月19日)。新华社记者李子恒照片
“震龙”从这里开始
“近年来,中国提出了建设海上强国的战略。“镇龙”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党委书记刘保华说。
“蛟龙”载人潜水器是中国自主设计和集成的载人潜水器。它在2002年被列为863计划的一个重大专项。它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分别为8.2米、3.0米和3.4米,在空中的重量约为22吨,最大载荷为240公斤,最大速度为2节,巡航速度为1节,最大工作设计深度为7000米。
2009年8月18日,“蛟龙”号进行了首次试航,首次下潜38米,这是中国载人深潜的第一步。此后,在2012年,“震龙”号成功获得了1000米、3000米、5000米和7000米的海上试航。2012年6月,它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创造了7062米的同类载人潜水器最大深度记录。
从2013年6月5日到2013年9月24日,“蛟龙”号进行了首次试验应用航行,取得了圆满成功。这也标志着“蛟龙”号从试航阶段向应用阶段的转变。
据报道,自试航以来,“震龙”号已成功下潜158次,历时557天,总航程超过8.6万海里,实现了100%的安全下潜,取得了丰硕的深海科研成果。它在海山、冷泉、热液区和许多海域的洋中脊勘探了许多海底“矿区”,帮助科学家检索了大量深海生物样本、富钴结壳样本、多金属结核样本、岩石样本、沉积物样本、海水样本等。,并初步探索了典型的海底地形区域,如海山、热液和海沟。
“镇龙”号可覆盖全球99.8%的海域,成为国家推进地球资源开发的重要保障,成为中国参与未来国际海洋竞争的重要力量。”刘保华说。这是国家深海基地潜水试验池工作间内等比例“小龙”模型各部分的细节(拼版照片,摄于2017年12月19日)。新华社记者李子恒照片
“七龙探海”、“五洋捉龟”的夙愿
在寒冷的冬季,“蛟龙”号静静地躺在国家深海基地的实验池旁,正在进行大修和升级。“经过这次转型,‘震龙’将更加强大。”“生死相依”的潜艇艇员傅说。
目前,一艘新的4000吨载人潜水器支撑母船也正在建造中,它将与“蛟龙”号一起在未来的深海基地码头停靠,以实现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的深海科学研究。
“2018年将是值得期待的一年,对中国的深海事业至关重要。”刘保华说。中国将以“震龙”载人潜水器、“海龙”缆控(无人无缆)潜水器和“乾隆”自主(无人无缆)潜水器组成的“三龙”深海装备体系为起点,推进“震龙”和“乾隆二号”的技术升级和应用,参与并加快11000米arv系统的研发和海上试验,继续推进深海技术。
根据国家海洋局的规划,下一步中国将继续建设“七龙探海”的三维深海勘探网络,即在原有“三龙探海”的基础上,增加深海钻探的“神龙”和深海开发的“震龙”。“云龙”以海洋数据云计算和“龙宫”为三维深海科研支撑平台,连续、
中国海洋协会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刘枫日前告诉媒体,在中国载人潜水器的研发中,除“蛟龙”号外,4500米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已通过验收测试,将于2018年投入深海科学研究。CSIC 702研究所的叶聪团队和上海海洋大学的崔伟成团队也在全力开发11000米深的载人潜水器。
“能在月球上呆九天,在五大洋里捉乌龟,是中华民族的夙愿。”。深海潜水技术的不断进步将把我们带到更深的海底,探索更广阔的水下世界。”刘保华说。
(主编:赵冉hz002)
标题:探密国家深海基地青岛:“蛟龙”从这里出发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29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