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28字,读完约4分钟
中新社长沙1月17日电:“创新引领”重塑湖南经济版图
中国新闻社记者白祖禹·刘双双
在长沙南站至黄骅机场近19公里的线路上,中国第一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磁悬浮快线每天都在运行。依托上下游资源,湖南正逐渐成为国际磁悬浮产业化基地。
数据地图:磁悬浮列车穿过城市中的高楼。中国新闻社记者杨华锋拍摄了超级大米、超级电脑和超高速轨道交通的照片...湖南正在用创新的“名片”重塑其全新形象。创新引领和开放战略使湖南实现了新旧动能的转换、新产业链的培育和经济版图的重构。
“现象级”创新走廊形成
在一尘不染的车间里,智能机器人(300024,诊断单元)飞来飞去,在指甲大小的芯片上“穿针”。这是株洲CRRC时代电气有限公司的半导体事业部,中国高铁电厂的核心部件igbt(绝缘栅双极晶体管)正在装配线上生产。
不久前,世界上最大容量的压接igbt诞生在这里。这种被称为“皇冠上的宝石”的电力电子设备已经被德国和日本控制了30年。
在享有“中国电力机车之都”美誉的株洲,这种世界级的创新层出不穷。依托现有产业优势,面向基准硅谷,以最先进的机车牵引发动机、最强大的航空空动力发动机和最环保的汽车动力发动机为核心助推器,打造“中国动力(600482,诊断股票)谷”。
然而,相距仅50公里的长沙和湘潭,因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改革试验区建设中的“政策红利”,被定位于“创新谷”和“智慧谷”的创建。产业集群不同,三个“谷”形成独特的“创新走廊”。
据官方统计,占湖南国土面积1/7、人口1/3的长株潭,聚集了全省70%以上的科研机构、创业创新平台和6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创造了全省70%的科技成果,实现了60%以上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
动能转化延伸产业链
80多岁的张锦贵最近接受了世界上第一次全膝关节翻修手术,手术中使用了个性化的3d打印钽垫。这块让老人重新站起来的金属是株洲普林特公司利用湖南华硕高科技金属3d打印技术制作的。
回到中国创业的舒华高科技董事长徐萧墅表示,3d打印不仅生产家用电器和汽车的直接终端产品,还已经应用于航空、空航空航天和医疗领域。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但也给湖南经济带来了新的活力。自2016年以来,华硕高科技为义齿加工定制的金属3d打印机已销往世界各地,生产了近40万副3d打印义齿。
新的动能诞生了,旧的动能也在创新中被加速和转化。
设备制造企业中联重科(000157)推出“产品4.0工程”,以“模块化平台+智能产品”为重点,让产品“感知、动脑、思考”。
三一重工(600031)搭建的设备“根云”大数据平台可提高工作效率25%,降低事故率85%,节约成本30%以上。
新的协同作用激活潜力
创新给湖南带来了超乎想象的变化。创新现象的背后是政府的“大突破、大立场”,全面构建与市场的新型协同关系,加快创新和产业融合的发展。
2016年11月,湖南省第十一届党代会明确提出创新引领和开放战略。
湖南通过“宽松激励”的制度设计,彻底改革了科技界长期存在的科研经费管理“少而不死”等共性问题,激发了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率先在我国实施了“两型”(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产品政府采购制度,率先支持企业注册专利使用权,畅通了知识转化为财富、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渠道。
以建设、补充和壮大新优势产业为目标,湖南重点培育了先进轨道交通设备、工程机械、新型轻合金等20条新优势产业链,并先后发布了产业链技术创新路线图。
建工厂、引进项目、育产业、促转型,湖南创新创业项目培育了126个创新创业园区,建成各类标准工厂3833万平方米,引进创新创业企业6038家。
如今,“创新之花”在湖南遍地开花,崛起的梦想正在成为现实。(结束)
标题:“创新引领”重构湖南经济版图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28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