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42字,读完约4分钟
目前,制造业既不是宏观经济中份额最大的部门,也不是资本青睐的热门概念,但其拉动内生经济增长的效率不可低估。
据工银国际最新宏观研究报告显示,全球主要经济体正积极寻求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机遇。制造业的全球转型升级不仅是争夺股票市场和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的历史延续,也希望通过制造业模式的根本性转变重塑新的价值链地位,奠定大国竞争格局的新时代,促进全球经济的内生复苏。对中国而言,我们必须抓住这一机遇,推进关键技术革命,用智能制造引导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
制造业的作用不容忽视
根据工银国际的报告,能否赶上制造业发展快车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报告引用的数据显示,尽管全球制造业名义增加值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持续下降,但从相对水平来看,高收入经济体制造业比重仍相对稳定,中等收入经济体制造业比重自本世纪以来一直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就国家而言,前四名国家(美国、中国、日本和德国)也是前四名制造国。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中国自2010年以来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国。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以上。可以说,中国经济崛起最重要的因素是制造业的腾飞。
同期,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工业增加值均占20%以上,相对稳定。这意味着在主要发达国家,以制造业为核心的产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石。更重要的是,全球制造业集中度在国际金融危机后趋于上升。中国、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工业增加值已超过世界的50%,中美两国在全球工业中的双核地位日益突出,这与两国在全球经济中发挥的推动作用高度一致。
掌握智能制造是关键
数据显示,在过去的40年里,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在下降。例如,在1980年,这个数据比特是24.6%,到2015年,它已经下降到15.3%。由此引出关于全球经济“后工业化”或“去工业化”的讨论。工银国际的报告显示,在2017年全年科技股指数“全球最佳”的趋势下,制造业显然不是资本追逐的热门选择。
然而,《中国工商银行国际报告》强调,制造业的作用不容忽视:无论从供给还是需求方面来看,制造业的重要性仍然显而易见。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不仅长期高于其他经济部门,而且制造业的竞争和创新强度也远远高于其他经济部门。此外,在当前需求导向的刺激政策渐行渐远之际,整个世界都需要以制造业转型升级为主导的供给导向的结构性改革。
如今,世界各大经济体都不约而同地将注意力放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上,相继提出了制造业或产业的国家战略规划布局,如美国的“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规划”、德国的“产业4.0”、日本的“科技产业联盟”、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和英国的“产业2050战略”等。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石成指出,把握智能制造将是各国推动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关键。“信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将带来制造模式的重塑。从供给方面来看,工业生产效率和模式亟待提高和改进,未来智能制造将成为推动需求多元化和需求大众化更快转变的利器。消费品从利基市场进入大众市场必然带来新的多样化需求,从而推动新产业和新产品的诞生。将这些新兴产业转变为制造业主力军的关键在于技术革命的发生。在技术革命的推动下,该行业的生命周期被压缩,呈现出重叠式发展。”
石成进一步解释说,虽然目前不同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规划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德国侧重于物理网络系统cps的应用和新格式的生产,美国打算通过工业互联网实现数据和信息的获取、建模、应用和分析,而中国则强调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等)。),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是制造业国家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的主要方向。特别是,随着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甚至引领先进制造发展的新理念,给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模式和产业形态带来深刻变革,为实体经济带来“提高质量”和“提高效率”。
石成表示,自2016年以来,世界主要制造国已进入产能利用率不断提高的新周期。本世纪初以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大国制造业份额分布可能面临重新调整,推动关键技术革命,引导中国制造业进入智能制造的新时代,这将成为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驱动力,有助于增长方式转变真正实现。
标题:制造业转型重塑大国竞争格局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28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