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206字,读完约6分钟

提前退保购买“高收益”理财产品是不可靠的-

当心“交出财务管理”的骗局

对于保险消费者来说,一方面,他们需要对保险功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保险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风险保护;另一方面,他们不应该受到高利率金融管理的诱惑,以高收入为卖点的“金融产品”可能被怀疑非法集资。同时,不要轻易向他人出示保单和身份证,也不要将保单和身份证交给他人办理退保手续,谨防不法分子借机窃取消费者个人信息,继续诈骗-

谨防“退保理财”骗局

最近,许多保险客户告诉《经济日报》记者,他们经常收到以假保险公司名义打来的电话和短信,劝说他们撤回保险合同,转而购买理财产品。“来电者自称是保险公司的客服,建议我提前退保,回购推荐给我的理财产品,并承诺保护利息和利息,年化回报率高达12%。”一位保险客户说。

谨防“退保理财”骗局

据了解,这是非法第三方平台将客户收购转化为传统保险业的“新举措”,包括直接使用保险公司的名义,诱骗客户“交出财务管理”等。涉嫌非法集资。自去年以来,上海警方查处了多起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在这些案件中,保险公司的客户被诱骗通过信函、短信和电话等方式退保,然后转入非法理财。因此,投资者必须警惕这种“投降式融资”骗局。

谨防“退保理财”骗局

“高产陷阱”是很深的

记者调查发现,“交出理财”的骗术套路一般分为两步:一是非法集资者谎称自己是保险公司的客服,说保险消费者持有的保险产品收入较低,有“客户售后服务”。以“政策收入升级补偿”和“送礼”的名义推荐高收益理财产品;第二步,强调折扣利息、旅游券等好处。,就是诱使保险消费者申请退保,购买所谓的“理财产品”。

谨防“退保理财”骗局

不难看出,非法集资者许诺的“高收入”是进行欺诈的主要动机。“以人身保险产品为例,目前大部分保险公司给出的预定利率为3.5%,而非法集资者向消费者推销的非法非保险金融产品,往往给出10%甚至12%的年化收益率,并利用‘保证高收益’来引诱消费者退保购买这些产品,导致很多人上当受骗。”一位资深保险从业人员告诉记者。

谨防“退保理财”骗局

中老年人已经成为非法集资的目标群体。由于中老年人对互联网上的第三方金融平台知之甚少,他们倾向于相信“网络金融高兴趣”等广告,面对非法产品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另外,现在老年人独居,没有孩子帮他们出主意,所以他们很容易被诱惑去购买非法的金融产品,最终导致没有本金和利息。

谨防“退保理财”骗局

保险消费者经常被骗“放弃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信息被非法集资者所掌握。为什么会这样?“一方面,保险公司的制度存在漏洞,导致保险消费者信息的泄露。此前,有人透露,由于源代码问题,可以直接访问一家互联网保险公司的网站,而且大量敏感信息随时都有被盗的风险。另一方面,当公司员工离开公司时,他们会私下复制信息,包括客户的姓名、电话号码、地址、购买保险的时间、被保险人的姓名、被保险人的姓名等。为了利润。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谨防“退保理财”骗局

事实上,客户保险信息的非法交易一直是保险业的痼疾。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的商业价值越来越大,保险客户个人信息的非法获取和交易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据透露,当包括客户的汽车保险、人寿保险和年金保险在内的保险信息被非法低价出售时,10,000条信息约为500元。这也揭示了目前保险公司的信息管理和内部控制风险体系存在诸多不足。

谨防“退保理财”骗局

风险预防是不可或缺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认为,保险公司自身有足够的动机维护客户的信息安全。在同行业的激烈竞争下,特别是对于续保,一旦客户信息被竞争对手所知,客户很可能被撬走。除了需要加强保险公司的内部风险体系外,外部监管也要跟上,内外结合可以更好地消除行业的隐患。

谨防“退保理财”骗局

今年4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关于防止保险从业人员违规销售非保险金融产品的风险提示》,提醒金融消费者如果保险销售人员向您推荐非保险金融产品,请保持警惕,并检查相关资质。

今年5月,中国保监会发布了《关于防范保险分红的风险提示》,强调保险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风险保护,消费者应提高自我防范意识,谨慎处理退保或保单质押,避免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退保”或“融资”。

同月,江苏保监局还针对“退保理财”诈骗案发布了消费者提醒,提醒消费者从三个方面警惕“退保理财”诈骗案:

首先,我们应该正确认识保险的功能,保险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风险保护。虽然有些寿险产品兼具投资功能,但其本质仍是保险产品,以保证功能为主。建议保险消费者谨慎退保,以免失去保险保护。

第二,不要被高利息的财务管理所诱惑。以高收益为卖点的“金融产品”可能涉嫌非法集资,保险消费者应拒绝相信以保险公司名义承诺的高利息“金融管理”和高回报;拒绝接受礼物、“先还利息”等诱饵;拒绝以自己的名义与销售人员签署投资和财务管理协议,销售人员以自己的名义开具收据等。

谨防“退保理财”骗局

第三,不要轻易向他人出示保险单和身份证件。保险单是一份有价值的文件,个人身份证是个人身份证明。请妥善保管。不要轻易把它展示给别人,也不要把它交给别人投降。警惕犯罪分子抓住机会窃取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并继续欺骗。

谨防“退保理财”骗局

对于投资者来说,更重要的是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业内专家建议,当保险消费者遇到可疑的邀请时,可以检查销售人员是否持有执业证书,销售的产品是否为合法的保险产品,销售人员所属公司的地址是否为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的地址,以确保不会被欺骗。如果发生“退保融资”欺诈,建议保险消费者保留相关证据(如销售过程的录音和录像、相关文件等)。)并及时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李晨阳

标题:谨防“退保理财”骗局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27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