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78字,读完约3分钟
最近,慕尼黑再保险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称2017年全球发生了710起自然灾害。同时,慕尼黑再保险相关负责人提醒,亚洲只有8%的巨灾损失可以投保,保险覆盖率低需要引起警惕。然后关注我们的国家。作为一个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中国的保险业在保护自然灾害方面的作用非常有限。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保险赔偿金额仅占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的0.16%。在2013年四川芦山地震中,保险赔偿的比例也不到1%。
应对巨灾,无疑需要开展巨灾保险,建立有效的制度安排,充分发挥保险在风险管理和经济补偿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保证巨灾保险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巨灾保险发挥应有的作用,提高居民的保险意识也非常重要。一方面,提高参与率是巨灾保险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提高居民的保险意识也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大数定律,实现风险分散的应有含义。
众所周知,中国居民对储蓄有很高的偏好,认为储蓄是应对未来风险的重要手段,但他们对保险并不“感冒”。目前,我国寿险保单持有人仅占总人口的8%,人均持有寿险保单只有0.13份。由此可以看出居民的保险意识水平。
人们对生命的出生、死亡和疾病有更具体的认识,但保险密度仍处于这样的水平。可以想象,居民对灾难保险会有很高的热情。与一般的灾害和事故相比,灾难发生的概率很小,其发生频率可能是几年、十几年或一百年一次。灾难发生的频率很低,很难预测。此外,居民很幸运地认为,灾难损失不会在同一个地方连续发生,也不会发生在他们的头上,从而形成了对灾难风险的薄弱认识。
然而,保险意识会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过去,居民的保险意识薄弱,保险覆盖率低,这也与当时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低有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发展不平衡,自然影响保险对国民经济和民生的渗透。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改善生活的需求与不平衡发展之间的矛盾,保险业的主要矛盾也已经转化为保险供给不平衡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之间的矛盾。目前,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8100美元,到2020年将达到1万美元。全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0.1%,接近联合国划分的财富标准。在生死、衣食住行、体育娱乐等领域,越来越多的居民意识到保险的重要作用,保险成为人们保障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必要条件。
最近,惠泽。互联网保险的第三方平台,通过大数据研究发现,90后的保险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人均拥有四份保单。根据《90后保险态度报告》,对未来风险的态度从“不容忽视”到“担心”,再到“积极寻求应对未来风险的方法”,近71.8%的受访者对90后的未来风险非常关注。
这不仅是保险业发展的机遇,也是巨灾保险释放自身利益的机遇。抓住全社会保险意识提升的契机,政府、保险监管机构、行业协会等相关方应加强对居民及相关企业的宣传,让更多的居民和企业认识到巨灾给生产生活带来的潜在风险,让居民和企业更多地了解巨灾保险可以发挥的作用,将全社会的巨灾保险意识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从而帮助巨灾保险工作在更加有利的社会氛围中取得更大的成效。
标题:推进巨灾保险 居民保险意识不能“掉队”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27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