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53字,读完约4分钟
邵大真
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是当代中国绘画包括山水画发展中的一个普遍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传统和创新的理解往往存在偏差,认为它们是矛盾对立的关系,却没有看到它们是有机统一的两个方面。艺术史中任何有意义的创新都不是空.它是一种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从前人的传统中吸收和滋养的创造,并受到对客观自然的观察和体验的启发。传统资源极其丰富,是后代取之不尽的财富。即使艺术家奉献了他们的一生,也很难得到他们所有的奥秘和精髓,他们只能向他们学习,向他们学习,发挥他们。学习传统主要是理解它的精神。在中国传统绘画领域,重要的是要理解其写意精神,即在形式上书写精神,并使形式与精神相结合。书写客观事物的形状,但重点不是相似性,而是相似与相异之间的形象塑造,以及书写客观事物的内在魅力。艺术家之所以能够观察和理解这种精神,是因为他们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艺术修养。当然,如果一个艺术家想要表达他自己的经历和理解,他也必须手头有艰苦的工作。因此,一个好的画家必须是一个有文化素养的工匠,文化素养和工艺都是不可或缺的。在绘画领域往往有两种情况:一是有些人重视工艺,轻视提高文化艺术修养,手高眼低,作品缺乏文化内涵;有些人不如别人,看得多,理解得好,但他们的技能很差,跟不上。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王正平的突出经验是他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传统。他喜爱宋、元、明、清三代画家的作品,黄、傅、等近代画家的作品也是他经常试图去了解和研究的对象。他牢记古人的教诲,学习前人的艺术精神和技巧,而不是模仿前人的作品。祖国的大好河山,尤其是他成长的江南水乡,给了他艺术灵感和创作激情。面对自然,写出自己的主观感受是他艺术的标准。至于笔墨方法,有传统的公式和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应该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经验来采用和运用,并做一些改变和创新。近年来,王正平的山水画呈现出不同于古人和同时代人的面貌,显示出他自己的个性,正是因为他接受了传统的笔墨和构图,同时他又不墨守成规,敢于结合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气质。他认为,传统规则和古人长期积累的经验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属于“共性”范畴,而绘画时独特的个人体验和感受则体现在笔墨之中,即所谓的艺术个性。他的艺术人格在《全明》中是重要的,他更清楚艺术人格不能刻意塑造,而应该是他真实情感在笔墨中的自然表达。由于王正平博大的胸怀和长期的实践经验,他运用“三远法”、“广远法”和“远远法”营造了一种广阔无垠的氛围,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构图方法使画面结构饱满、清晰、整体。这种传统的自由流动的“粗头凌乱”的笔墨结合了现代意识的构图方法。此外,他的笔法注重线条的刚强、有力和表现力,将水墨与湿墨相结合。浅色油墨层层堆积,油墨颜色变化丰富。这是焦墨的提醒,让画面既大气又精致,充满活力又流畅。
王正平的作品往往以秋浦河为素材,这是由他强烈的故乡情结造成的。秋浦河曾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多次驻足歌唱的地方。李白三次到九华,五次到湫浦,有《湫浦颂》等17首名诗。追随诗人和神仙的脚步,聆听秋天的精致和概括。王正平进一步认识到中国画充满了特殊的艺术魅力,因为它意在通过笔墨来表达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诗歌在自然界无处不在。只有艺术家有诗人的眼光,能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诗歌,诗歌才能在绘画中找到。王正平之所以特别喜欢垂柳,甚至秋浦河的斜枝,是因为他感受到了一种历史文化的沉淀和一种人文情怀。他作品中的树木给人的感觉是“数以千计的笔忧郁地散落着,密密麻麻地层层叠叠,没有杂乱的树枝。”他们有个性、气质、敏捷和优雅。
还应该指出的是,王正平出生在南方,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南方文化的影响。他的山水具有典雅、优美的南方文化特征;他也敢于并善于突破地域限制,注重从北派山水中汲取营养,为自己的创作增添刚健厚重的特色。
王正平的山水创作呈现出自己独特的特色,在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中,他正走向一个新的艺术高度。
(作者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所长)
标题:山水清音 心中丘壑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27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