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294字,读完约6分钟
大梅渭河咸阳湖春色。
数据图片
天然一水,那川荣溪,向东歌唱,奔跑不休。这条路从山中挣脱出来,从河里收集水,穿过山谷,就是渭河。
在陕西,她穿越了关中平原,灌溉了海峡两岸1400多万亩良田,养育了陕西64%的人口,支撑了陕西65%的国内生产总值,孕育并形成了富饶的“八百里秦川”,奠定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基础,被关中子孙称为“母亲河”。
渭河滋润“八百里秦川”
秦者先治水,魏者先治水。2011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启动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渭河综合整治工程,一场关乎亿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联结关中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会战开始了。在388公里外的渭河两岸,有100多个建筑工地和成千上万的建筑工人,他们日夜奋战。经过几年的处理,白居易诗中“渭水如镜,鲤鱼鱿鱼在其中”的美景得以再现。
“三源孕鸟鼠,一水兴八朝”。从创造文字和彩陶文化的半坡先民到春节的欢笑和欢乐;从太公钓鱼会到卫城风雨离别...渭河开启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
渭河苏醒与三秦的繁荣密切相关。丝绸之路从长安开始,沿着渭河向西延伸。如今,渭河作为“官田经济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之间的重要纽带,其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在渭河宝鸡市“百里画廊”,千亩荷塘、十里花海等沿海美景,以及金雕休闲民俗村、王霸河秦煌花园、梅县滨河新区、岐山民俗生态游乐园、六川河民俗村等十大休闲区,成为休闲观光的目的地。
渭河和陕西省经历了一个从异化和冷漠到共生和共同富裕的转折点。今天,渭河陕西段就像凤凰?在一个新的时代,水润三秦、水梅三秦、水星三秦的照片正在慢慢展开。
蓝水清给各行各业带来繁荣
“下雨时很难上路,但洪水来临时就不可能了。”这是渭河曾经带给两岸人民的最直接的感受。
华阴市花溪镇友谊村位于渭河下游,是20世纪90年代三门峡库区的一个移民村。在渭河综合治理前,渭河流域居民在汛期开始了大规模的“逃水”行动。现在,在友谊村的北面,一个高大坚实的渭河堤岸已经建成。
“在汛期,我不再害怕洪水涌入村庄,淹没庄稼和房屋。既然大坝修得这么好,我们都可以睡个好觉,非常实用。”友谊村党支部副书记石胜华对此印象深刻。
陕西省启动了渭河陕西段综合整治工程,这是历史上投资最大、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其规模相当于空.累计投资超过246亿元,建成700多公里堤防和30多万亩生态湿地和水景。经过近7年的治理,渭河防洪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如今,在陕西省的许多地方,渭河已经在安澜清澈见底多年,渭河两岸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也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实惠。
水安兰,人们生活在和平中,住在河边的村民不再害怕。他们盖新房子,发展工业:“你在这里看到一片温室蔬菜,这是我们村民的‘钱袋’。”说到这里,石胜华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从怕水到近水,从靠水生存到向水发展,消除洪水、改善渭河环境的目标逐渐成为现实。渭河不仅由洪水变为水利,而且由水利变为“地理优势”。
沿河的城市靠水繁荣
“能想到修建蓄滞洪区的人真是高人一等。看看这3000亩的水面。这真的让人觉得他们是在江南水乡。难怪有这么多人来玩!嘿,我们村附近的农舍正在蓬勃发展!”华阴市罗浮镇五营村老党员郭站在波光粼粼的罗浮河蓄滞洪区旁边,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
清晰的波浪使鸟儿跳跃。“病愈”后的渭河,使两岸的人们靠水吃饭、钓鱼、种荷花菜、开农家书屋丰富多彩。沿河而生的城市也靠水繁荣。
渭河综合整治工程确保了沿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也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沿江建设了高新区、工业园区、生态经济区等一批高效农业和低碳环保产业,沿江小城镇建设,渭河流域八个重点小城镇建设也已启动。
梅县靠近渭河,县城面积扩大了5.6平方公里;西县新区成为西北地区第一个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渭南经济开发区成为渭南中心城市新的经济增长极。生态区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和农业休闲产业建设相结合,形成关中沿江最长的生态带和经济带。
渭河正成为城市发展的黄金地带。利用渭河的美丽风光,一批集生态观光、休闲健身、饮食娱乐和开发训练为一体的现代生态观光休闲农业正在蓬勃发展。渭河沿线城市(区)形成统一的生态整体,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清澈的水,美丽的风景,欢笑
初春,在渭河湿地,芦苇摇曳,鸟儿齐飞,摄影爱好者魏宏和他的同伴在人群中拍照。“从过去的多岩石的海滩和泥泞的水域到今天的浅水区的鱼、鸟和花,所有这些都得益于渭河综合治理的实施。”伟鸿回忆道。在多年的拍摄中,他的镜头记录了渭河变迁的辉煌历史。
如何兼顾生态恢复、污染控制与减排、防洪与安澜一直是渭河流域各地考虑的焦点。近年来,陕西渭河湿地多次发现我国珍稀濒危鸟类和水禽,如大鸨、黑鹳、灰鹤、大天鹅、白花琵和黑鸢等。专家表示,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使渭河成为濒危鸟类和水禽的重要越冬栖息地。
“在水变得又脏又臭之前,它永远不会来。现在水很清,很美,我喜欢有时间就去河边。”夕阳西下,赵湘祥和他的妻子正沿着渭河散步。在河岸上,有很多人在拍婚纱照,散步和放松。渭河沿岸有许多生态景观建设。据了解,仅渭水Xi南岸就建有20多个人工湖,新形成水面8万多亩,新增灞河湿地和幸福湿地绿地2.39万亩,Xi市居民人均绿地面积增加3.52平方米。
2016年初,陕西省委、省政府决定设立渭河生态区,以节约用水、保护水质、恢复生态、系统保护渭河。渭河正在改造成为关中最大的生态公园、最美丽的景观走廊和最长的滨河大道。渭河治理是陕西省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代表之作,发挥了集人文、经济、生态、旅游和城市为一体的“柔性治水”功能。
《人民日报》(2018年3月9日,第19版)
标题:陕西整治渭河重现山水画廊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26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