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61字,读完约7分钟
3月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分组会议,审议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
辽宁代表团代表王尚典在小组讨论中发言。
人民网(603000,诊断单元)记者翁启宇照片
河南代表团的薛代表在讲话。
我们的记者陈斌照片
辽宁代表团的陈建代表在讲话。
人民日报记者翁启宇照片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重大风险防范和化解取得重大进展”被列为三大攻坚战之一。
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最重要的是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代表们认为,中国的经济基本面是好的,有许多政策工具,可以完全保持没有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利用机会化解风险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表示,中国目前面临两大经济金融风险:一是实体经济负债较大,不良负债较多,应充分利用当前宏观经济。稳定到一个好的时间,并及时清理;第二,金融资产流动性太强,随时可以变现的资产容易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因此,有必要改革和调整金融产品结构,引导储户直接持有债券或其他流动性较低的金融证券,提高金融稳定性。
“经济的波折也可能来自中国经济的供应链对外国的过度依赖。例如,一些重要的上游产品,包括木片、原油和天然气,高度依赖外国,其来源相对集中。今后要适当减少依赖,增加多元化,增加储备。”李稻葵说。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把握金融风险的底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CPPCC)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金融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说,中国经济目前在保持稳定、稳定和放缓的同时取得进展,增长率高于去年的目标。但是,早期积累的各种风险逐渐暴露出来,金融风险尤其应该防范。
“金融业具有覆盖面广、影响大的特点。金融风险的爆发可能引发经济链的崩溃。”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民主建设协会上海市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兆安指出,近年来,金融风险频频出现,“类金融”、“校园贷款”、“道路贷款”等金融产品种类繁多,造成了许多人的财产损失。
"防范金融风险是今年金融体系的主要任务之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进出口银行行长胡晓炼表示,以前的资本转移和价格上涨现象对降低实体经济成本起到了负面作用,容易引发金融风险。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要“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禁止各种非法借贷和担保”。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原民主建国会中央副主席宋海表示,虽然债券互换等一系列措施有效防范和化解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但潜在问题不容忽视。
“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表现出三个迹象:第一,借款规模相对较大。虽然地方政府债务比例低于国际警戒线,但一些地方违反法律法规或在法定限额外变相借钱,导致实际债务负担较重;第二,借贷主体的多样性和隐蔽性。除政府部门和机构外,地方政府借贷实体还包括融资平台公司、融资补贴机构和公用事业;第三,越来越多的城市投资公司选择在海外发行债券,以形成新的政府隐性债务。”宋海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交通银行施罗德基金公司副行长谢伟表示:“融资体系支持经济发展,但目前中国的融资过于依赖银行作为间接融资渠道,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比重仅为20%-30%,远低于发达国家,增加了风险概率。”
完善立法与时俱进
面对潜在的风险,我们应该如何防范?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张继认为,既要突出重点,提出建议,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又要精心设计和优化方案,既不能“老虎能吃天空,吃不到嘴”,也不能“篮子里全是蔬菜,胡子眉毛都被抓起来了”。
在演讲和采访中,“立法”成了代表们口中的一个高频词。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启元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袁爱平指出,国内金融立法的前瞻性有待提高。目前,对金融机构资金使用的规定主要是国务院和有关监管部门的规定。尽管金融机构资金使用的红线或禁区已经设定,但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金融产品的丰富,许多金融产品被故意规避或绕过。这导致金融市场秩序随着监管的加强而发生变化。
“对于金融机构使用资金,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或者只有原则性条款。我建议立法监管金融机构的资金使用。同时,相关立法应突出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金融基础,增加或修改有关资金使用的规定,强化违反资金使用规定的相关责任,提高相关法规的法律效力。”袁爱平说道。
张兆安表示,现行法律法规难以涵盖新的金融现象,应予以修订和完善,使法治与时俱进,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陈景英表示,针对地下钱庄等非法机构的金融活动,有必要在刑法中明确洗钱罪的量刑,完善洗钱罪的认定标准和主观构成要件,同时出台证据收集的司法解释,通过制度建设突破打击地下钱庄的法律瓶颈。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陈静表示,目前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制度供给相对不足。建议授权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以防范金融风险,并在部分地区先行一步。同时,中央金融监管部门及其下属单位应进一步支持和配合地方政府防范和应对金融风险。
创新监管手段
加强监管也是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手段。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姜洋说,资本市场监管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渗透监管,这是中国资本市场向世界贡献的“中国智慧”。“所谓渗透式监管,首先是指账户代码可以被看穿。”中国散户众多,市场体系有待完善。姜洋认为,渗透监管要求在交易所层面渗透证券公司,了解证券公司背后的客户,使交易所拥有强大的监管网络,并阻止那些有意操纵市场的人,从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全国人大代表、前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刘新华同意这一渗透监管措施。他表示,在这一过程中,相关部门应推进智能监管和科技监管,将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与审计、执法和日常监管相结合,通过“永远保持”的市场操纵和内幕交易高压,净化市场生态。
“充分利用大数据是发现问题、科学判断和制定有效政策的重要基础。在工作中,由于数据不够准确,相关性不够,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很难获得准确的信息。”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市政协主席胡曙光建议推进数据共享,搭建政府数据整合平台。按照信息类别,统一收集各类数据,建立目录体系标准。推进技术平台与资源目录平台的联动,实现信息源与数据平台的实时对接。
专业人士的力量也是不可或缺的。全国人大代表、立信会计师事务所董事长朱建迪表示,专业人士应当为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提供专业服务,为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做出贡献。
谢伟还指出,金融监管应该更加精细化,需要优秀的专业人才进入监管体系。“我希望深化金融监管体制机制改革,让更多专业人士参与防范金融风险。”
标题:守住底线: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两会进行时)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26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