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86字,读完约4分钟
庆祝丰收节不仅是对几代勤劳勇敢的中国农民的赞颂,也是他们辛勤劳动和艰苦奋斗精神的延续。
今天的丰收节不仅是一个文化符号和价值平台,也是他们实现农村振兴和全面走向小康社会的精神“充电站”。
"农业基础稳定,发展充分."值此第二届“中国农民收获节”之际,农业、农村和农民领域取得的成就,是全党全国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广大农民和农业战线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果。
在山东省惠民县举办的“2019黄河现代农业论坛”上,嘉宾们就如何有效推进黄河现代农业建设进行了热烈讨论;在广东省龙门县龙门丝绸苗族稻作文化节上,商人流连于著名的特色新农产品展示区;在河北省易县“联乡太行水乡”,人们参加了剥玉米和花生的比赛,体验了劳动的乐趣...第二届“中国农民收获节”,在各地举行活动,表达收获的喜悦,为秋天增添亮丽的色彩。
几天后,他们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19年的丰收节具有特殊的意义。从率先完成农业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到培育杂交水稻,解决了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从小岗村的“大承包”开始,改革的第一枪打响,农村集体经济率先突破了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成为现代化的“稳定器”和“水库”,到新的职业农民为农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回顾70年的辉煌历程,共和国的历史铭刻着农民的奉献。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重视农业是人民的基础,也是治国的关键。他们庆祝丰收节,不仅是为了纪念一代又一代勤劳勇敢的中国农民,也是为了传播他们勤劳和勤劳的精神。
农耕文化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在中国,一个统一的节日怎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来参加呢?观察2019年的丰收节,不难发现节日经营理念的一些变化:原则上不举办中国主会场和分会场活动,但重点进一步向县、乡、村转移,努力提高农民参与度和基层覆盖率,增强节日的影响力和内生动力。例如,在一些地方,举行农业技能竞赛,以显示"好手"的风格;在一些地方,传统活动与丰收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丰富了节日的内涵。事实证明,只有坚持以农民为主体,提高节日活动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丰收节才能真正走进农民的日常生活和人心,成为当地农耕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丰收意味着创造和提升价值。丰收节的关键是增加它的价值。换句话说,我们不仅要把节日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机会,而且要把节日作为一个平台,让城市人发现农村的美丽,让整个社会感受到丰收的喜悦。2019年“欢庆丰收消费季”活动,结合品牌强农战略和“互联网加”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为农民打开市场,丰富了市民餐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农产品和服务消费升级,不断培育和拓展假日市场,让丰收节为全社会创造更多价值,焕发生机和活力。
"仓颉懂得礼仪,吃喝之后知道荣辱."对于新时代的农民来说,收获不仅限于物质层面,还包括精神世界。在2019年的丰收节上,许多反映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活动引人注目。如收集农民的书法、绘画、摄影等艺术作品,评选“十大农民歌王”和“十大农民艺术团”。2019年“中国十大农民”的公布,体现了深入基层、深化农业、服务农村的先进模式,有利于更好地激发农民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今天的丰收节不仅是一个文化符号和价值平台,也是他们实现农村振兴和全面走向小康社会的精神“充电站”。
丰收节是一个年轻的节日,它也承载着古老的感情。通过把丰收节办得更好、更繁荣,大力弘扬中华农耕文明,突出农村价值,他们必将唱响“歌颂丰收、歌颂奋斗”的时代强音,营造全社会关心农业、关心农村、关心农民的浓厚氛围,为实现农业强省、美丽农村、富农强省凝聚强大合力。(彭飞)
《人民日报》(2019年9月25日,05版)
编辑:张洋
标题:赞美收获,向奋斗致敬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3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