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78字,读完约5分钟
【摘要】再赚钱“就是让渠道和零售商赚钱,因为租金大幅上涨,劳动成本和运营成本将在税收标准化后大幅增加,零售商应该获得足够的利润,品牌,好的产品和足够的毛利。市场怎么会不喜欢呢?
《时代周刊》记者吴绵强来自广州
这是56岁的康委员长第六次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来自浙江东阳的出生于一个医学世家,是康的创始人。经过多年的努力,截至2016年底,康的总收入超过137亿元,总资产超过133亿元,成为中国现代植物医药领域的旗舰企业。
作为老代表,胡季强在今年的2018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暨CPPCC全国委员会座谈会上再次呼吁建设医药强国。
《时代周刊》:康会不会花15亿元对做一致性的重新评估?
胡季强:国家要求所有上市药品进行一致性评价或再评价,这是监管的补救措施,也是中国医药行业供应方改革的一部分。
目前康需要重新评估的产品有100多种,已经启动的产品有30多种,其中中药占75%,化学药物占25%。根据我们自己的计算,康每年需要花费销售额的3%-4%对上市药品进行一致性评价和再评价。据测算,我们将在4-6年内为此投入15亿元。
时代周刊:你在演讲中提到我们离医学强国还很远。你能进一步谈论它吗?
胡季强:2016年和2017年,世界处方药销售50强中,至今没有中国企业。几天前,我们的咨询机构公布了世界药品销售百强产品,没有一个是中国企业生产的。中国现在是世界三大制药大国之一,但它绝不是一个强大的制药国家,离这个目标还很远。
目前,国药集团的收入已经超过3000亿元。2016年,华润医药实现收入1,567.05亿港元(约等于人民币1,393亿元),上海医药(601,607)实现收入1,207亿元。除了2017年收购的海外企业,收入可能会增加。
但是,如果分开来看,他们的制药业有多少部分?中药的比重很小,大约100亿元左右。华润有三大行业上市公司(华润三九(000999)、华润双河(600062)、东阿阿胶(000423)和华润紫竹制药有限公司,今年约200亿元。
放眼中国,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单个企业包括杨紫茳医药集团、恒瑞医药(600276,诊断股)、步长医药(603858,诊断股)等。辉瑞是中国最大的工业企业,收入近200亿元,但它是外资。
中国工业企业必须认识到自己的地位。世界第十大企业年销售额为200亿美元。十年后,中国的医药工业企业肯定会进入世界前十名。
《时代周刊》:1000亿元的目标什么时候能实现?
胡季强:1000亿元的销售目标是在2016年提出的,也就是10年后的2026年。
《时代周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增长?
胡季强:医药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改革、三医联动和消费升级对医药零售市场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消费升级对零售市场发展的推动作用。我有句话说,2015年之前,中国的医药市场不是市场经济,而是政策经济;2015年后,零售市场已基本成为市场经济。
你为什么这么说?这是药品价格的自由化。2015年,国家发改委出台相关政策,取消了大部分药品的价格管制。在药品零售市场,符合价格法的企业反而生存得更好。消费者不喜欢越便宜越好。他们喜欢能真正解决问题、重视品牌信誉、价格更高的产品。特别是对于一些短期的急救药物,当患者购买药物时,他们会关心价格吗?他们必须更加关注产品的安全性和功效以及企业的信誉。
2015年国家发改委公布药品价格后,我们一直在研究。后来,我们用了五个简单的词,我们的产品应该是“容易销售和有利可图。”所谓“好卖”是消费者喜欢的产品,能真正解决他们的健康问题;“再次赚钱”意味着让渠道和零售商赚钱。由于租金大幅上涨,劳动成本和运营成本在税收标准化后将大幅上涨,因此有必要给零售商足够的利润、品牌、优质产品和足够的毛利。市场怎么会不喜欢呢?经过我们去年在市场上的努力,零售市场增长了55%,预计今年还会进一步增长。
《时代周刊》:限制使用中药的政策会影响药品销售吗?
胡季强:这种情况存在于医院终端市场,但不存在于以市场为导向的零售终端市场。近年来,在医疗终端、医疗保险部门甚至媒体机构中,都出现了歧视中医药的现象,例如,中成药被列为辅助药物,例如,医疗保险目录中对中药产品有很多限制,如对中药不良反应的不公平待遇等。,这直接导致了在舆论和政策层面上对中医的歧视,这不利于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信心。Xi总书记提出“中西医结合”,而不是以中医为辅。我们希望有关部门拿出有效的政策措施,希望我们的中药企业加强自律,加强R&D投资,真正推动国宝中药的传承和发展,走向世界。
标题:全国人大代表、康恩贝董事长胡季强: 拥抱医药新零售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26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