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221字,读完约6分钟
[摘要]2014年以来,中国出现了一波ppp浪潮,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共批准了16万亿ppp项目。
《时代周刊》记者马欢来自广州
人类社会是由契约缔结的,能够将契约研究到极致的学者必然会给我们的世界带来不可估量的价值。
2016年,哈佛大学的奥利弗·哈特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本特·霍尔姆斯特罗姆因其在合同领域的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正如获奖感言中所说,他们提出的全新理论工具“对于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合同、制度和合同订立中的潜在陷阱具有重要价值。”
对于中国来说,哈特和霍尔姆斯特罗姆获得的奖项也非常有价值。他们的理论为中国当前的国有企业、金融市场和政府机构改革提供了有效的分析。
2018年3月,南方出版传媒(601999) (601900.sh)将与卢浮宫集团合作,邀请奥利弗·哈特教授与国内知名经济学家和企业家共同探讨国内外经济结构。奥利弗·哈特教授还将结合自己的研究和理论,对商业模式的转型升级、企业价值链的创新与重构等诸多问题进行探讨,为企业提供一个占领制高点的全新中国计划。
最近,《时代周刊》也和奥利弗·哈特教授进行了对话。面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企业转型,这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第三次中国之旅
这不是哈特第一次来中国,但对他来说这是一次全新的旅程。
奥利弗·哈特(Oliver hart)出生于英国伦敦,现年70岁,是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美国人文科学学院计量经济学学会院士、英国科学院院士,也是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先驱之一。他于1974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包括微观经济理论、企业理论、契约理论、法律和经济学。
哈特在20世纪90年代与中国建立了不解之缘。作为一名国际专家,他参与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讨论。自2006年以来,奥利弗·哈特还担任上海交通大学的高级学术顾问。
时代周刊:你来过中国几次?你对这次中国之行有什么印象?
奥利弗·哈特:这是我第三次来中国。1994年,我去过北京、上海和Xi。2007年我去了上海和香港。在1994年的旅行中,我参加了“中国经济体制的下一次改革”国际研讨会。这两次旅行都让我受益匪浅,我很期待这次中国之行。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就我个人而言,我在1994年和2007年去过上海。在那个城市,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这次中国之行不会去上海,但我相信我仍然可以在中国经济中找到更明显的进步。
《时代周刊》:自从你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以来,你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
奥利弗·哈特:在我获奖之前,经济学以外的人都不认识我。现在,他们都认识我。越来越多的人想采访我,邀请我发表演讲。我的生活变得更加忙碌,当然也更加有趣。
我希望更多地了解珠江三角洲的经济
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两位经济学家对契约理论有不同的研究方向:Homestron主要研究完全契约理论,即他认为当事人可以设计所有可能的契约;另一方面,哈特主要研究不完全契约理论,也就是说,他认为当事人不能预见未来的所有情况,即使他们预见了。
在某种程度上,哈特的不完全契约回答了一个基本问题,即谁应该拥有企业和资产。
哈特教授对企业理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与格罗斯曼(hart&grossman,1986)和摩尔(hart&moore,1990)的论文奠定了当代企业理论的基础,并为企业理论建立了一个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分析框架。他的《企业、契约和财务结构》(1995)已经成为企业理论的经典教科书。
然而,在这位严谨的学者看来,他关于企业的研究和理论对今天的中国仍有借鉴意义,但不适合生搬硬套。说到具体的例子,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评价。
《时代周刊》: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委托代理、合同等公司治理相关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你认为你的理论对中国正在推进的国有企业改革有什么启示?
奥利弗·哈特:据我所知,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将国有企业的部分股份转让给私人投资者。我认为将来可以更多地关注控股权。
《时代周刊》:自2014年以来,中国出现了一波ppp浪潮。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共批准了16万亿元的ppp项目。你认为你对ppp模式的研究能给中国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什么启示?
奥利弗·哈特:我的研究发现,当政府需要一项服务时,它有时可以承包给私人供应商,这可以大大提高效率,但并不总是这样。类似地,有时让私人供应商建造和运营一家医院比让它建造一家医院然后让政府或其他供应商运营要好得多。然而,这不能一概而论。当思考和分析类似的问题时,契约理论将是一个有用的框架。但当涉及到个别情况时,必须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评估。
时代周刊:你的理论告诉我们财产权的重要性。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完善现代产权制度?
奥利弗·哈特:让企业和企业家相信产权和合同会得到更多的保护和重视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在相对非正式的机制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我始终认为,需要建立一个更正式的机制。将来朝这个方向完善会更好。
时代周刊:你了解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吗?你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印象?
奥利弗·哈特:说实话,它还是模糊的。我希望我能更多地了解这件作品。
时代周刊:珠江三角洲是“中国制造”的主要阵地。近年来,这里的企业不断寻求从低端制造业升级到创新和发展。你对中小企业的转型有什么建议?
奥利弗·哈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活动和发展令人眼花缭乱。我希望将来能学到更多,这样我就能给出更多有用的建议。
标题:诺奖得主奥利弗·哈特: 明显感受到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26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