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387字,读完约8分钟
正文|《中国企业家》记者苏玲主编|尹
当全球最大的保健品零售商gnc在美国陷入困境时,它将注意力转向了中国。
2月14日,哈尔滨医药股份有限公司(600664,诊断)宣布以每股5.35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GNC 40.1%的股份,总额约为3亿美元,成为其最大股东。
消息传来时,医学界喜忧参半。2月27日,暂停五个月的哈尔滨制药有限公司开业后大幅下跌。在连续两天下跌后,2月28日,其收盘价固定在5.05元,低于去年的最低价格5.24元。
人们普遍担心,自2015年以来,gnc的股价和营业利润出现了双重下滑。截至目前,公司市值缩水近90%,营业利润从2015年的3.93亿美元下降到2017年的-2.6亿美元,长期负债达到13.53亿美元。
"中美会计准则对商誉的处理存在差异."哈尔滨制药的一名官员回复中国企业家,称gnc在2016年和2017年分别为商誉和其他长期资产拨备了4.77亿美元和4.57亿美元,导致账面亏损。然而,这是一个非经常性的问题,不会对公司的实际运营和现金流产生实质性影响。
“如果不考虑无形资产减值等非经常性损益,GNC在2016年和2017年分别实现ebitda 4.04亿美元和2.74亿美元,实现自由现金流1.86亿美元和1.97亿美元。”
由于资本市场不容乐观,哈尔滨药业坚持认为,此次收购将有助于哈尔滨药业“拓展保健品和营养产品的产品线,增强其创新研发能力,充分发挥其在中国市场的渠道优势和终端管控能力”,目标是“成为中国零售保健品行业的龙头企业”。
事实上,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城市化、消费升级等因素的推动,中国保健品的产值已经达到近4000亿元。中国人熟悉的外国品牌,如瑞士和nbty,也悄悄地改变了它们的品牌,并被中国企业收入囊中。
大收购
哈尔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于1993年6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是中国医药(600056)行业的第一家上市公司。
近年来,在国家医药改革政策的影响下,如药品招标和降价、加大医疗保险成本控制力度、提高耐药性限制政策等,以抗生素和辅助药物为主要产品的哈尔滨医药集团主营业务和利润均出现下滑。
其2017年年报显示,2017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0.18亿元,同比下降14.93%;净利润4.07亿元,同比下降48.36%。
“近年来哈尔滨医药业绩的下降并不意味着哈尔滨医药不起作用,主要是由于国家政策的影响。”中信集团直接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高级董事总经理、私募股权投资部管理合伙人辛曾向媒体承认,如果哈尔滨医药继续保持现有品种的保守性,其业绩在老化后将不可避免地继续下滑。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必要利用资本来收购新产品和企业。
辛月升的言论是在中信参与哈尔滨医药集团混合改革的背景下发生的。
2017年12月,哈尔滨医药集团开始混合改革。中信资本计划向哈尔滨医药集团注资29.2亿元(其中注册资本15亿元,资本公积14.2亿元),持有哈尔滨医药集团60.86%的股份,取代哈尔滨市国资委,成为哈尔滨医药集团及其控股上市公司哈尔滨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和人民同泰(600829)的实际控制人。
在哈尔滨医药集团与gnc的商务谈判中,中信团队始终参与其中。
压力迫使哈尔滨制药走上战略转型之路。
哈尔滨医药着眼于医疗保健行业。哈尔滨医药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年报显示,其主营业务中,保健品毛利率高达75.52%,居各行业之首;就产品而言,营养补充剂在所有产品中排名第二,毛利率为73.59%。
急需转型的哈尔滨制药遇到了麻烦。
自2016年以来,由于北美市场饱和和竞争加剧,gnc的业绩一直低于预期。根据其财务报告,2017年第三季度,美国gnc自营零售商店的同店销售额实现了自2016年第一季度以来的首次增长,在此之前,下降幅度超过了10%。
截至2017年,在gnc的三个业务板块中,美国和加拿大业务板块的收入占其总业务收入的84%,制造和批发业务板块占9%,包括中国市场在内的国际业务板块贡献了1.77亿美元,仅占7%。
在传统的北美市场遭遇挫折后,gnc看到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早在2016年,《华尔街日报》报道称,2016年上半年,gnc的海外业务与2015年同期相比下降了4.6%,但中国业务表现出色,同比增长350万美元。
关于收购后的计划,哈尔滨医药回复中国企业家,哈尔滨医药注入gnc的资金将用于帮助gnc偿还部分债务,降低债务杠杆率,以帮助公司获得债务再融资。
同时,双方将在资源管理、市场拓展和公共关系方面进行整合。在产品结构方面,哈尔滨制药将帮助gnc开发更适合中国消费者的创新产品;在渠道方面,哈尔滨制药将利用哈尔滨制药有限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渠道优势,嫁接gnc产品和品牌,从而推动中国保健品市场的转型升级。
外国品牌更换他们的旗帜
哈尔滨制药在gnc的持股是近年来中国企业加速收购医疗行业外国品牌的一个缩影。
自2015年新修订《食品安全法》以来,保健食品监管在国家层面得到明确,注册和备案双轨管理模式同时启动。医疗保健行业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
根据中国营养与保健食品协会提供的数据,截至2016年底,约有16000个保健食品注册号码获得批准,企业超过2500家,产值近4000亿元,员工超过600万人。
“未来20年,中国健康产业和营养产业形势极为有利。”行业研究员、未来产业研究所分析师曹锋写道,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相继出台了促进营养保健产业发展的政策。2013年至2016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复合年增长率为9.16%,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复合年增长率为12.74%,保健品购买力提高。
与此同时,中国仍面临着居民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剩、营养相关疾病频发、营养和健康生活方式缺乏普及等问题。全国对营养和保健品的需求是巨大的。
她预测,未来十年,中国营养保健品的普及率将逐步向“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发展”、“老年人向中青年人发展”、“营养功能保健向膳食营养补充剂发展”的方向发展。到2023年,中国营养保健行业的收入规模将达到5863亿元左右。
站在医疗保健行业的尖端,除了自力更生和直接收购成熟的国外品牌,它还吸引了大量的中国企业。
在一份报告中,哈尔滨医药集团的一位内部人士曾将收购gnc描述为“弯道超车”:“gnc产品比我们高一个级别,我们已经推出了他们的1800多种产品。之后,丰富了我们的保健品产品线,丰富了类别和品种,有利于哈尔滨医药集团保健品的升级、换代和转型。”
合生元也有同样的想法。
瑞士是采购行业最繁荣的国家,也是澳大利亚市场份额第一的保健品公司。2015年9月,合生元以13.86亿澳元收购了其83%的股份。一年后,尝到甜头的和胜源在2016年12月宣布将以3.11亿澳元收购其剩余少数股东的17%,从而实现其完全控制权。
在悄然改变国籍后,太古在中国开展了积极的销售,其在阿里巴巴平台上的保健品销售业绩继续保持第一,并与京东、Vipshop等主流电子商务平台达成合作。现在,瑞士已成为推动合生元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继和胜源之后,2016年,新希望(000876)还成功收购了澳大利亚第三大知名保健品公司澳大利亚自然护理公司(australia naturalcare),而澳友乳业(Aoyou Dairy)将另一家澳大利亚保健品公司营养护理纳入囊中。
除了澳大利亚,北美也开始下降。
早在哈尔滨药业收购gnc之前,2016年3月,汤臣便健(300146)与世界最大的膳食补充剂公司之一nbty建立了合资企业,并获得了自然宝和美乐士在中国市场的永久经营权和商标使用权。
2016年9月,王喜食品(000639)宣布收购全球最大的运动保健品公司——加拿大克尔公司100%的股权。
2017年2月,厦门金达威(002626)通过其全资子公司完成了对美国保健品公司拉布拉多30%股权的收购和交付。
此外,2016年12月,英国两大营养和保健品公司布鲁内尔医疗保健公司(brunel healthcare)和毕考尔医疗保健公司(biocare)被江苏依兰营养有限公司全资收购。
可以预测,在医疗保健行业,类似哈尔滨药业大规模收购gnc的案例将继续发生。除了介绍之外,如何借助国外品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R&D能力,实现产品的转型升级,是中国买家面临的下一个课题。
标题:只花3亿美元 最大保健品零售商第一大股东变成中国人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26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