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33字,读完约5分钟
图①:白鹭(摄于2018年1月)。
图②:捕食(摄于2018年1月)。
我们的记者韩俊杰照片
图③:赤山湖湿地。
个人资料图片
从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出发,乘车一小时即可到达皖苏边境的赤山湖湿地。
登上一艘船,划到湿地深处,一只池杉映入眼帘。露出水面的部分越来越薄,而且又高又直。鸟儿在耳边竞争,鸟儿站在树枝上或成群结队地盘旋,给寒冷的春天带来生机。
“赤山湖湿地占地5600亩。全年有近100种鸟类定居和迁徙,其中超过10万种。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鸟类天堂。”来安林业局局长凌洪宝说。去年底,这片“华东最大的赤山森林”成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精心的管理和保护,让赤山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吸引了近百种鸟类
滁河周围有山,滁河周围有大量的水。滁河蜿蜒流入长江。发达的水系和低洼的地形使这个当时被称为“黄大炜”的地区经常遭遇洪水。为此,在20世纪70年代,当地国营农场的工人种植了大面积的池杉,以减缓水势。
在过去的30年里,1000多亩的赤山森林已经在这个湖面上生根发芽,形成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水林”,它不仅保留了水土,还吸引了许多鸟类。“站在池杉树枝上的是野生鸬鹚,它们也是湿地中数量最多的鸟类。野鸭、夜鹭和牛鹭也很常见。”来安县雷关镇党委书记程永正说,湿地中有98种鸟类,植物、鱼类和爬行动物也非常丰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2004年,镇上的三个农民签订了赤山湖的合同,但只要赤山湖不想要,有些人就以每棵树4元的价格竞标收成。”赤山湖湿地公园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建国说,他们与承包商谈判,最终以每股8元的价格买下了所有的赤山湖,并重新签订了分包合同。
不仅现有的池杉得到了保护,而且200多亩和20000多株池杉被重新种植在邻近的水面上。在修复区,湖水清澈透明,水生植物清晰可辨,一条木板路穿过湖面。
“除了一些从赤山湖中提取的树苗外,还有一些树苗是从外面引进的。刚开始种植的时候,成活率不高,现在好多了。”张建国说,10多年过去了,新种的池杉有一碗那么厚。
政府引导和企业投资形成了有效的保护模式
赤山湖湿地核心区位于安徽省来安县,其余属于南京市六合区。
为了加强赤山湖湿地的保护,两省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
“我们改造了湿地周围的河流,并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建立了一条‘护城河’,从而将湿地与外界隔离开来。”凌洪宝说,到目前为止,赤山湖湿地还没有对外开放。
每年10月至次年4月,赤山湖湿地会聚集成千上万的鸟类,容易造成湖泊水体富营养化和面源污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根据专家建议,我们在环湖河流中种植了睡莲、荷花和水生植物,通过植物的自我净化功能来维持生态平衡。”凌洪宝介绍说,几年前,鸟类因在湿地吃带杀虫剂的食物而死亡。为了使鸟类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湿地管理部门转让了3000亩周边土地。
“与此同时,我们还将周边50多户的搬迁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进行了合理的安置。”程永正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搬迁约200名周边居民,湿地面积将扩大至1万亩。“流动资金由企业支付,政府给予政策支持。这种管理和保护模式是有效的。”
话音刚落,几只丹顶鹤从头顶飞过。"毫不夸张地说,这是鸟类的天堂。"张建国表示,企业愿意投资3亿元投资赤山湖湿地保护的第一个原因是它太美了,更长远的目标是打造赤山湖的品牌。
今后,我们将建设科普基地,发展生态无公害农业
54岁的徐东明是湿地公园的员工。在土地转让之前,这个家庭有20多英亩的土地种植水稻和小麦,一年的收入足够维持开支。“2010年,土地转让给湿地公园,为期24年,单收入就超过30万元。”徐东说,他目前的工作是负责湿地的日常管理和保护。
老徐还告诉记者,有60多名员工从事湿地保护工作,其中大部分是当地村民。
赤山湖湿地是一个包括河流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的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为226公顷,湿地覆盖率为71.73%。
根据“综合保护、科学恢复、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湿地公园分为五个功能区:生态保护区、恢复重建区、合理利用区、传教展览区和管理服务区。其中,合理利用区将主要开展湿地生态旅游和体验活动,展示湿地生态种植和养殖的方式。
“青山绿水是金山银山。发展无公害农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村民致富。这条路可能不会走得这么快,但方向是对的。”信心十足的程永正表示,通过生态建设,老百姓(603883,临床单位)将受益。"这个县已经制定了一个很好的规划,生态农业是我们的发展方向."。
“将来,我们要把这个地方建成科普基地,让孩子们走进大自然,普及生态知识,让摄影师传播赤山湖的美丽。”张建国说,这将进一步提高赤山湖的知名度,使当地发展得更好。
《人民日报》(2018年3月2日,第17版)
延伸阅读
标题:来安有个鸟类天堂(美丽中国 和谐共生)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26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