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67字,读完约7分钟
我们的记者刘宏
近年来,中国经济在结构优化和质量提高的基础上实现了高速增长。2017年,中国实现了6.9%的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0万亿元,对全球经济的贡献为34.6%。即便如此,世界上个别国家和组织一直在不断质疑中国经济,质疑指导中国经济建设的经济理论基础。那么,为什么中国经济能够成功?中国经济成功的经济逻辑是什么?《金融时报》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亮认为,中国经济的成功是必然的,这不仅是发展模式的成功,也包含着深刻的经济理论基础和逻辑。他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分析了促进发展与防范风险相平衡的理论与实践。
宗亮认为,当今世界没有完整的市场经济模式。实践证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有其局限性,但实践也证明,单纯的市场经济模式是行不通的。虽然美国为自己是一个纯粹的市场经济而自豪,但它只是一个市场化程度更高、作用更大的市场。中国的成功在于,中国走上了一条特殊的道路,即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有机结合的创新之路。
促进发展和防范风险的平衡政策
它包含着深厚的宏观理论基础
2017年7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了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和深化改革三大任务。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和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了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主要判断。下一步,我们将开展三场硬仗,以预防和化解风险,帮助穷人准确和防治污染。宗亮说:“政策的核心是促进发展和风险防范。其实质是保持发展风险的底线。”
中国的成功路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坚持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效率和作用;第二,政府行为模式得到创新和发展,中国提出并创新了宏观调控的政策框架体系。从宏观调控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计划经济,而凯恩斯理论则建立了有效需求理论。宗亮解释说,凯恩斯理论强调有效需求有特定的背景,即它是在供给远远超过需求的背景下提出的,正如早期的萨伊定律是在供给远远小于需求的背景下得到的。此时,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宏观经济关系中不仅有总需求,也有总供给。ad-as模型的出现也说明了这一点,目前供给经济学理论比较热门。例如,在实践中,中国提出的政策坚持以供给方结构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结合。从宏观调控的基本含义来看,目标取向也应该有所发展,在凯恩斯设定的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这四个目标之外,还应该增加结构优化或调整。从宏观调控的广义视角来看,从马克思经济理论的视角来看,宏观调控也应该有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或制度变迁的指标,以完善机制,保证协调发展。因为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统一为一个经济增长目标。考虑到供给方面,我们必须有结构优化或结构调整的目标。只有这样才合理。第三个目标是金融稳定、风险防控和保持风险底线。第四个目标是国际收支平衡。因此,我们可以确定宏观调控或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即经济增长、结构优化、金融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中国实践
是创新和合理的
从上述目标来理解中国实践的合理性,“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正好体现了这四个目标。除了推进改革、造福民生之外,还要更好地实现发展、完善机制。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的结合对应着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宗亮说道。
在经济发展中,关键是处理好发展和风险防范之间的平衡。发展是最后一句话,也是主导因素,同时保持风险底线。宗亮认为,中国的成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坚持市场化改革,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这是重要的基础。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必须坚持这个方向,这体现在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上。其次,要让政府发挥更好的作用,而政府更好作用的重要体现是宏观调控。中国人提出宏观调控的概念后,有些人有点不靠谱,甚至质疑。他们总觉得宏观经济政策只有一个相对接近的概念,这在西方宏观经济理论中是找不到的。对此,宗亮表示,宏观调控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也是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伟大发展和创新。既有相应的目标,也有相应的完整的政策逻辑,以及中国的成功实践。今后,我们可以结合中国的实际,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机制,建立相应的理论模型,从而形成完善的宏观调控政策框架和体系。
目前面临
未解决的问题
在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背景下,如何解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与不平衡发展之间的矛盾?宗亮说,归根结底,就是要实现供给方和总需求方之间的动态平衡和转型升级,弥补相应的不足。为此,必须解决制造强国和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问题。
同时,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也面临一些风险。在宗亮看来,有四个主要风险需要警惕。首先是房地产市场的风险。不管房地产市场涨还是跌,如果有大的变化,都有风险。二是地方政府地方债务的风险。地方债务积累了很大的数额,在目前的情况下是解决不了的,但短期内是解决不了的。第三是影子银行的风险。这涉及到各种类型的资产,都属于准银行业务,也有很大的风险。第四,要注意外部风险,即人民币汇率和资本流动的风险,这涉及到整个国际收支的变化。
财政支援
促进发展和防范风险的战略
宗亮立足理论,结合中国实际,认为有几个方面尤为重要。
第一,保持金融政策合理适度,为实体经济服务。一般来说,政策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和控制风险之间寻求平衡并不容易。目前,在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利率很难回落,但加息的压力也很大。市场利率已经处于较高水平,高利率不利于实体经济。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保持适度的流动性,例如,临时储备安排应该发挥更大和更好的作用。当然,整体的财政政策应该匹配,财政政策的协调应该保持。
二是有效化解发展中的金融风险。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出,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和宗旨,也是防范风险的根本措施。只有当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时,它才能更有效地防范风险。
第三是在金融支持的供给方和需求方改革之间实现动态平衡。金融应该从供给方面支持结构性改革,从需求方面支持人们改善生活的需求,从供给方面支持失衡状况的改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市场化改革,市场机制在不断完善,宏观调控机制在不断完善,这样才能让未来走得更好。
第四,灵活把握“去杠杆化”的“程度”。降低杠杆很难,企业降低杠杆很难,降低其他杠杆也不容易。管理杠杆也是财务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五,加强金融监管和协调,防止风险重叠。总的来说,中国存在一些风险,但不要担心,局部风险是有解决办法的,但我们要警惕各种风险的叠加,特别是跨市场风险和境内外风险的叠加,这将给监管带来很大压力。
标题:宗良:促发展和防风险平衡政策 包含深刻的宏观理论基础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26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