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89字,读完约2分钟
2017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着力加强风险防控能力建设,积极探索构建“监控预警”、“风险评估”、“风险管控”三位一体的支付系统综合风险管理框架,实现了支付系统风险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和机制化,进一步提高了山东支付系统的安全生产和持续运行水平,为全省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加安全高效的支付清算服务支持。
据了解,在具体工作中,济南分行首先推进了风险管理屏障,构建了支付系统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实行支付系统紧急预警信息报告制度。2017年,共收到和处理108份支付系统预警信息报告,风险监测和处置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加强“管理”和“运维”信息的协同共享,建立支付结算部门牵头、清算、科技部门参与的规范化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与金融稳定部门的风险信息共享,做好“溢出”支付系统的风险信息共享和处置工作。二是做好风险度量和评估工作,积极构建直接参与者风险评估工作机制。支付系统风险分为五类:机构风险、流动性风险、系统运行风险、操作风险和紧急处置风险。从岗位管理、业务管理等七个维度设置了81个评价指标,构建了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支付系统系统更新和业务管理的需要进行动态调整。严格风险评估程序,通过执行清算纪律、现场检查、投诉咨询等方式进行收集和评估,确保评估客观、全面。实施标准化风险评估。2017年,组织辖区内124家机构开展2016年支付系统风险评估,评估主体涵盖所有直接参与者,评估范围涵盖所有支付系统,评估内容涵盖支付系统运行的各个方面。三是发挥风险管理的导向作用,实施差异化的激励约束机制。注意对监测评估中发现的风险信息进行整理和挖掘,并积极上报,提高支付系统业务处理的风险管理渗透率。将参与者高管和关键岗位的风险意识和能力作为支付系统参与审计的重要标准,促进风险管理与参与者动态分类管理的无缝衔接。建立风险管控的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对风险管理体系完善的参与者实施积极激励,对风险管理水平较差的参与者实施相应约束。
支付系统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建立,进一步夯实了支付系统安全生产的基础,实现了支付系统风险的早期识别、早期发现和早期处置,保障了山东支付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济南中交持续实现100%安全运行率。支付系统参与者的监管效果得到有效提升。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共批准新增支付系统参与者295人,共计10,163人,促进了山东支付清算服务网络的持续健康发展。
标题:人行济南分行探索构建支付系统全面风险管理框架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25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