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38字,读完约3分钟

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市场普遍预期全球货币政策的正常化即将到来。然而,回顾2017年以来的货币政策走势,不难发现主要经济体对货币政策调整的态度不同,货币政策分化的趋势不会很快消失。

自2015年12月以来,美联储已数次加息,并将联邦基金的目标利率上调至1.25%-1.5%。市场预测美联储将在2018年三次加息。欧洲央行对退出宽松政策非常谨慎。在保持零利率政策不变的同时,欧洲央行将其资产购买计划降至300亿欧元,并将该计划延长至2018年9月。这一举措是在欧元区基本摆脱通缩阴影、通胀缓慢复苏的背景下做出的,反映了欧洲央行在增长和通胀稳定目标之间的谨慎选择。日本央行也持类似态度,在维持负0.1%的基本贴现率和每年购买80万亿日元资产的同时,它有目标地管理长期收益率,以防止长期利率过快上涨并对经济造成损害。

货币政策分化态势不会“速消”

全球货币政策转变的节奏取决于许多因素。央行如何替代到期国债、全球债务问题和地缘政治风险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然而,最重要的是各国央行在政策调整时机上面临的两难境地:如果过早收紧,幅度过大,将抑制产出,阻碍通胀目标的实现;如果收紧得太晚,幅度不够,就不利于抑制资产价格。除了以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就业指标为导向外,本轮货币政策正常化与央行紧缩过程交织在一起,这使得选择政策调整的最佳时机越来越困难。随着经济指标的进一步改善,预计未来主要国家将同时实施利率紧缩和央行紧缩。遵循渐进和透明的原则来稳定市场预期尤为重要。

货币政策分化态势不会“速消”

发达国家货币政策调整对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溢出效应不容忽视。从根本上看,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率已经恢复,但恢复速度不如发达经济体快,不同地区存在多速度恢复的趋势。目前,虽然外部融资总体上有所恢复,但各区域之间的分布不均衡,其中亚太区域新兴经济体的融资相对活跃。在资本流动方面,随着2018年美国加息的加快和美元的走强,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将形成新一轮的资本外流和货币贬值,这将对货币当局施加压力,要求其跟进加息。

货币政策分化态势不会“速消”

此外,美元是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外汇融资的主要货币,美元汇率的变化和美元资本的跨境流动将对这些国家的金融稳定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国内金融脆弱性将加剧外部金融冲击。在大多数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国内债务的快速增长及其相关的银行体系健康状况是金融脆弱性的重要表现。

货币政策分化态势不会“速消”

如何化解风险?总体而言,总体复苏为新兴市场经济体抵御外部金融风险提供了根本性支持。然而,货币政策需要根据就业和通胀等主要目标进行调整。外部金融冲击的管理,特别是跨境资本流动,需要与宏观审慎监管措施相协调。与此同时,控制国内债务水平和提高金融体系的弹性将有助于化解外部金融风险。

货币政策分化态势不会“速消”

(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人民日报》(2018年1月5日,第22版)

标题:货币政策分化态势不会“速消”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25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