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40字,读完约4分钟
扶贫的深层意义在于使扶贫更加准确。
近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下发通知,明确扶贫评估要切实减轻基层工作负担。这是国务院扶贫办在《关于进一步克服形式主义、减轻基层负担的通知》和《国务院扶贫办关于解决扶贫中形式主义等问题的通知》发布后出台的新规定,旨在“减轻扶贫负担”,使分阶段扶贫目标更加明确。
除了减少报告数量、检查和评估频率、会议活动和文件数量外,最新通知进一步明确了扶贫评估的“减负”,要求改进评估方法,提高扶贫开发工作的成效。本次评估不再评估贫困人口认定的准确性和贫困人口退出的准确性,将重点评估扶贫责任落实情况、政策落实情况和工作落实情况;同时,为加强文体要求,各地不应搞预习和自考、模拟练习、突击修改资料等。评估前,不应让展板或拉横幅,以满足评估。
每项工作都需要评估,扶贫也不例外。如果地方政府想在减贫方面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是评估的接力棒应该指向“做实际工作”。一段时间以来,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扶贫评估。从一系列数据来看,他们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问题也不容忽视。公告发布后的第二天,财政部和国务院扶贫办公布了财政扶贫资金专项检查的典型案例,浪费财政扶贫资金的虚报、冒用和挪用等问题仍时有发生。笔者在走访当地时也深深感受到了这一点——一级政府增加了层级数量来完成扶贫评估目标,这让基层政府怨声载道;一些地方的扶贫点已经成为“旅游项目”,政府工作人员忙于带领一批人进行评估或走访,影响了正常工作;一幅美丽的工业扶贫“路线图”张贴在龙头企业的入口处,但没有人能回答享受工业扶贫政策好处的贫困家庭的具体数字...评估频率与要求叠加的结果是,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没有时间考虑开展扶贫工作的适当方式,扶贫的实际效果无法体现。
2017年,这三项扶贫干部要求出台。这些要求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减少扶贫工作中形式主义带来的额外工作量,而且是为了将工作评估的重点从建立档案和卡片转移到改进援助措施上来,从而使扶贫方法更加准确,进而增强贫困人口的获得感。多头考核和多级考核的制约意味着上级政府减少了对地方政府扶贫工具选择的干预,更加注重最终的工作效果,更加重视基层政府。在与县扶贫领导谈话时,他们都说国家推行的政策很好,但并不是所有地区都适用。例如,在一些地区,有分散的“插花贫困”,贫困发生率低。当当地有成熟的工业时,贫困主要集中在重病、残疾和无工作能力的人身上。对于这些领域,直接补贴,如对穷人的财政补贴,必须比工业扶贫或龙头企业更实际和有效。但是,在贫困发生率高的地区,有些地方缺乏支柱产业,有些地方跟不上个人的意识和能力。根据不同的情况,基层政府的工作重点会有所不同。对于基层工作者来说,扶贫的目标应该是全面摆脱贫困,特别是距离2020年的时间节点只剩下三年的时候,单方面追求短期评估目标就更没有意义了。无论是增强有工作能力的穷人的能力,还是给有特殊困难的人“输血”,基层工作者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反复讨论和实践扶贫项目。
减少评估工作量和改变评估重点的作用是将基层劳动者从以前多余和无用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引导他们积极思考适合当地贫困原因、产业条件和其他因素的准确的扶贫模式。今后,更高一级政府的作用可能在于推广优秀的扶贫案例以及组织学习和交流。至于选择哪种扶贫模式,或在此基础上进行哪些修改以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应更多地下放给基层进行决策和探索。我们可以期待,基层扶贫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能够真正得到发挥,经过“减负”的检验,化解其制约因素,从而准确实现脱贫的最终目标。
标题:“减负”让扶贫更精准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24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