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967字,读完约7分钟
流行病灾害是由急性和严重传染病的大规模流行造成的灾害。它可以是由病毒和细菌等微生物引起的主要灾害,也可以是由其他自然和人为灾害引起的次生灾害。流行病灾害直接危害人类的生命和健康,是一种必须重视和应对的重大灾害。
流行病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健康、年老、疾病和死亡在生活中很常见。自从人类诞生以来,疾病就一直相伴而生。在人类历史的舞台上,瘟疫作为影响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因素,从未缺席过。一方面,疫情灾害单独发生或与其他灾害叠加发生,对人类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造成巨大危害和破坏;另一方面,人类通过抗击和不断战胜流行病,推动了预防医学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
从中国的历史来看,这种流行病已经对中国的人口、经济、政治、文化和宗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流行病肆虐的时候,对许多人死亡的描述,如半数死者、七八名死者和无数死者,在历史上从未消失过。流行病灾害往往与洪水、干旱、蝗虫、地震、饥饿、士兵和其他灾害相伴而生。影响最大的是由疫灾和战争叠加而成的军事疫灾。《老子》说:“当兵之后,一定有凶年。”士兵被周武王杀死后一定会有大流行,三国之初曹操兵败赤壁时大流行,明末李自成农民军在京相遇时大流行,清代洪秀全太平军在南京相遇时大流行。不用说,在周幽王时期,关中的旱灾加速了西周的灭亡,晚明的旱灾蝗灾加速了明朝的崩溃。根据人们的研究,从先秦到清朝(公元前770年到公元1911年),中国至少有224年的军事流行。在过去的3000年中,北方农牧交错带、中间的南北分界线和南方的海陆交汇处形成了三个军事疫病密集区。
这场流行病刺激了中国预防医学和疾病预防控制的发展。例如,东汉末年的伤寒流行催生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明代小冰期鼠疫的频繁流行,造就了吴有科的《鼠疫论》;晚清广东鼠疫流行,成就了吴玄冲、罗汝兰的《关于鼠疫》:清末东北地区的鼠疫流行促成了国家防疫机构的建立。等等。
近三千年来中国流行性灾害的流行规律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总结的民族。在人们遭受瘟疫的同时,他们也不断记录瘟疫以警示后代,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瘟疫记录,保存了瘟疫的长期序列,留下了大量的瘟疫历史资料。经过20多年的努力,人们广泛收集了官方历史、地方志、档案、馆藏、医案、报刊、汇编等方面的疫病史料,编纂出版了《中国3000年疫病史料汇编》(齐鲁出版社,2019年版)。根据这些流行性灾害的历史资料,人们对近三千年来我国流行性灾害的时间空规律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自古以来,中国就以农业立国,而农业地区人口稠密,所以流行病容易传播。从朝代分布来看,先秦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疫病高峰期;流行性灾害在隋唐五代较为罕见。北宋、南宋、元朝、明朝、清朝和民国是中国历史上疫病流行的第二个高峰期。从季节分布来看,流行性灾害主要发生在夏秋季,其次是春季,冬季最少。总的来说,在过去的3000年里,流行病灾害变得越来越频繁。它们在先秦两汉时期流行了约20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了5年,在北宋时期流行了3年。需要指出的是,明清以来流行性灾害的发生频率较高,这是由流行性灾害史料的远近细节造成的,但流行性灾害史料细节的错误并没有改变宋代至民国时期流行性灾害越来越频繁的结论。
这种流行病依赖于密度,在空之间传播,其在空之间的分布与人口密度和人口流动性密切相关。在历史时期,中国流行病灾害分布有两个总体特征:一是以艾慧腾冲线为界,东南半部重于西北半部;第二,秦淮线是边界,南部地区比北部地区更重要。中国流行病灾害分布有五个总体特征:一是人口密集区多于人口稀疏区,受灾严重区与人口密集区一致;第二,交通线路沿线地区比偏远交通区域更重要,疫情多发地区与交通干线一致;第三,城市地区比农村地区更重要,首都周边地区是流行病高发区;第四,自然重点地区是高风险地区,自然灾害频繁的地区也是高风险地区;第五,在湿热地区比在寒冷干燥地区有更多的流行病。中国疫情的分布有三个趋势:一是疫情从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外扩展,疫情重心由北向南转移;第二,疫区的扩大与区域土地开发基本同步,因为土地开发伴随着人口迁移和流动;第三,疫情强度随着人类对自然干扰的加深而增加,城市化程度与疫情强度正相关。
流行病灾害本质上是一种生物灾害,本质上也是一种生态灾害。流行病不仅是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自然生态现象,也是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现象。综上所述,我国流行时间空规律主要有四种形成机制:第一,自然地理环境对流行时间空分化有根本影响。受温度、降水、海拔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流行性灾害往往发生在低海拔地区,即降水丰富、气候湿热的地区,而直接原因是这些地区人口密度高、人口流动性强。第二,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会引发疫情。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流行病都是由其他灾害引发的次生灾害。干旱、蝗虫、饥饿和军事流行病是最常见的流行病叠加形式,尤其是流行病和战争。第三,气候变化趋势影响疫情变化趋势。流行性灾害在寒冷期较为频繁,而在温暖期较为罕见。魏晋南北朝的寒冷期和明清的小冰期是疫病流行的高峰期。第四,这一流行病与土地开发有关,无论人类土地开发的速度如何,这一流行病都会随之而来。因此,我国内陆省份的疫情越来越早,边境省份的疫情越来越少。
历史流行病研究的当代意义
自然灾害在中国普遍存在,病原体和人类一起进化,流行病和人类一直是一样的。即使在今天,尽管许多古老的疾病(如伤寒、天花、麻疹、白喉等。)得到有效控制,出现新的疾病(如艾滋病、非典、埃博拉出血热、高致病性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COVID-19肺炎等。)正在不断出现,而且流行病的威胁还没有完全消除。此外,随着人类对自然干扰的加深和全球环境的变化,疾病传播的速度、方式和方式以及微生物的致病能力都发生了许多新的复杂变化,甚至出现了一些古老的传染病(如肺结核、血吸虫病、病毒性肝炎、恶性疟疾等)。)仍在复苏。在当今社会,预防和控制传染病仍然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一项重要任务。开展历史疫情研究,揭示历史疫情流行规律,探索疫情形成机制,对当今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每个公民都失去了生命,为拯救生命而牺牲了自己。中国历代都非常重视疫病的治疗,也就是所谓的“截乱、截病、截疫”。在现代细胞生物学和医学出现之前,古代中国人并没有发现疫情的真正原因,也缺乏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疫情的方法。因此,每当发生重大疫情时,人们都会惊慌失措,谣言四起,这对社会稳定产生了很大影响。开展历史疫情研究,总结应对历史疫情的经验,分析历史疫情的社会危害,对于增强人们的防疫意识,增强政府防控疫情的能力,维护疫情影响下的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以及所研究问题的复杂性和整合性,多学科研究手段和方法的整合已经成为当前科学研究的新趋势。因此,开展历史流行性灾害研究,追溯历史流行性灾害的时间进程,探索历史流行性灾害的空分布,分析历史流行性灾害的社会影响,对于拓宽历史的空视野,扩大地理学的时间尺度,拓展灾害科学的研究领域,促进历史、地理和灾害科学的交叉融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龚胜生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古代传染病的地理规律和历史影响综合研究”的负责人,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
编辑:张洋
标题:中国古代疫病发生的规律与思考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2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