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959字,读完约7分钟

杨学邦,1970年出生于浙江温州苍南。中国当代著名陶瓷艺术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和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在陶瓷和绘画方面有着独特而深厚的造诣。2016年,他的六幅作品被选为法国邮票的主要邮票,并在法国发行。2018年10月,由故宫博物院和温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锦绣中华瓷艺——杨学邦作品”展览在故宫博物院五英馆(国宝展厅)展出。总共展出了101件作品,这些作品的轮廓被记录在故宫博物院展览的历史中。杨学邦也成为中国第一位在故宫博物院举办瓷板画个人展的艺术家。与此同时,他还在苻坚宫举办了学术研讨会,宫刊社为此出版了《杨学邦文集》。

中国瓷画的瑰宝——杨学邦经典作品赏析

薛瑞江南下的瓷板画是113×128厘米

杨学邦,土生土长的江南人,熟悉江南的自然风光,碧波浩渺,小苗丰,优雅典雅。一旦下雪,优雅的江南景色似乎被一个清晰的“过滤器”所覆盖。虽然还有一些冷的,但它仍然凉爽而柔软。画家在于绘画精神,绘画场景也是如此。所有的笔触和结构只不过是“意境”这个词。杨学邦作品中的山水之美,在于被吸引和被吸收的美。轻松的笔触,勾勒出想象中遥远的群山,再加上大面积的淡墨和空白,渲染出雪后江南的湿润、含蓄和温柔的气质。作为一个人来画,这种从尘埃中自由而轻松的分离只能通过作品沉浸在每个观众的心中。

中国瓷画的瑰宝——杨学邦经典作品赏析

唐诗画意瓷盘画为113×120厘米

这幅画的图像排列非常壮观,脊是相连的,没有尽头。用淡墨勾勒出远处的群山,用细刷刷,在附近用大面积的笔触形成浓浓的泼墨和染墨的感觉,与写生和上色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作品既有水墨画的趣味,又有笔的魅力,形成独特的风景和风格,诗画在纸上栩栩如生。

中国瓷画的瑰宝——杨学邦经典作品赏析

“青山抒怀”瓷板画113×128厘米

群山和岩石茂密,树木翠绿。杨学邦创作了这幅以“青山”为主要人物的四幕组画,他带着磅礴的气势,带领观众“坠入”艺术家所创造的世界,体验不同的情感和精神。然而,当我们深入其中时,我们会发现“绿山”不过是“明亮的诱饵”,是作品画面和内涵的载体,而真正的“主角”实际上是绿山中的一个缩影。“旅行”,小船漂浮,仰望崇山峻岭;“云居”,两个茅屋,藏在山里;“清静的语言”,古老的寺庙很长,寺庙在山中,山在寺庙之间;“墨云”人物,林挺瀑布,被群山环绕。四屏风景汇聚成探索云层的理想宏伟计划。画中的青山是艺术家用笔表达情感的胸膛上的山谷。

中国瓷画的瑰宝——杨学邦经典作品赏析

“山无声润泽”瓷画113×56厘米

林来全运的瓷板画是113×56厘米

所谓“画中有诗”,可以从杨学邦的这部作品中看出。群山和森林郁郁葱葱,艺术家们用看似随意但优雅的笔触“扫”着山石的走向;山泉从上游涌出,进一步将整个画面转化为行动。群山微风习习,群山沙沙作响,泉水叮咚作响。艺术家们首先用绘画来描绘诗意的场景,然后让绘画创造出优美的音乐。森林有它自己的自然声音,泉水的声音有它自己的节奏。人类擅长通感,艺术家是创造这一奇迹的人。在杨学邦的作品中,平凡的山景变成了人间仙境,没有天空的空洞;普通的林泉声,也变成了清新的大自然声。

中国瓷画的瑰宝——杨学邦经典作品赏析

“金秋艳阳”瓷盘画为113×56厘米

当秋风吹起时,世界又恢复了阳光。无论是秋天还是晚上,它都预示着结束——四季即将结束,一天也将结束。这种即将结束的感觉常常让人莫名其妙地难过。然而,秋天的美景在生命即将凋谢的时候,却展现出生命的光芒;晚晴的重要性在于风雨过后的晴朗天气和夕阳。杨学邦用一幅作品将金秋之美和午后的重要性结合成一幅画。有色岩石改变了秋天的寒冷;飘渺的层云给人们带来潮湿的空气。整部作品根本没有结束的感觉。相反,它使人欣赏平滑的熨烫和陶然的云彩。就像左下角的水果树一样,收获和希望赋予它无尽的内涵。

中国瓷画的瑰宝——杨学邦经典作品赏析

“绿松石地图”瓷盘画113×58厘米

在中国艺术史上,有许多优秀的“绿松石地图”作品,但大部分实际上都是用松木和想象中的石头写的,用松木衬里和坚实厚重的石头来衬托骄傲的松木。然而,杨学邦的这幅作品却别出心裁,以巍峨的巨石青山为主体,覆盖了整个瓷盘;相反,松树成为散布在巨石之间的过渡元素,潦草的墨点似乎告诉他们自己的分散性。然而,这是艺术家的巧妙的笔。巨石崎岖不平,笔的斜掠被吞没;小松枝给僵硬寒冷的景色增添了活力。松树和石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正直和高贵的象征,但所谓的“坚硬易折”,虽然松树又高又直,但植物天生的柔韧性使它们能生长在最坚不可摧的岩石中。就像几个被绿松石包围的小屋一样,它们抗拒并融入自然。尽管它们很小,但它们有一种坚不可摧的力量感,就像巨石一样。

中国瓷画的瑰宝——杨学邦经典作品赏析

《秋山流云图》瓷板画为113×32厘米

自明末以来,山水画一直被划分为南北两派,画坛的宗派划分更是雪上加霜。然而,从杨学邦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南北合而为一炉。有成千上万的墙,高耸的岩石,阴暗的树木和流动的水。艺术家将各种传统方法移植到瓷盘上。乍看之下,这是南宗的丰采,但却增加了北宗的一点清凉和庄严。四季的风景是不同的,只有秋天的风景能给人一种清新爽朗的感觉。所谓的“秋高气爽”,高天、行云、碧水、青山,就在这张照片里。生动的魅力使作品具有令人耳目一新的魔力。风景悠长,秋风飒飒,宽广细腻的笔触将观者带入绘画,也融入了中国水墨画的永恒魅力。

中国瓷画的瑰宝——杨学邦经典作品赏析

瓷板画“笔槐曲水刘孟”为113×32厘米

旧社会,文人以曲水灌酒,以流水深情,以酒为号,即兴作诗,一起歌唱;时至今日,屈的闲逸早已荡然无存,只有追求木贤仙的画家们还在用笔抒发自己的情感,思索着梦里的纵横交错。杨学邦的作品在这里。在这幅画中,青山从近到远越来越高;曲水飘走了,看不到它从哪里来。风景不知道要去哪里,就像生活不会问前方的路。两个人生活在画面的中央,看着汹涌的河水,不知道在想什么。事实上,艺术家给出的问题不仅是他们自己的答案,也是画中人的答案。自从兰亭的优雅收藏以来,它就流入了一代又一代文人的梦里,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主题之一。这种精致自由的生活方式代表了中国文人的精神理想。

中国瓷画的瑰宝——杨学邦经典作品赏析

“松山云台”瓷画40×40厘米

“雪山访友”瓷板画为40×40厘米

东海南山瓷板画为113×348厘米

东海波涛汹涌,南山巍然屹立,山与海的“碰撞”使这部作品充满了壮丽的气势。这座山不是最高的,但它像一万米的山顶;虽然大海有一个海岸,但它给人们一瞥角落,看起来无边无际。艺术家以六屏组画的形式,为整部作品创造出一种开始、继承、转折、融合的节奏感,就像一首生动流畅的散文诗,使观者的情感随着作品的欣赏而“流动”,真正达到“六法”所述的“生动魅力”。杨学邦的山水主要是从“南门”文人那里继承来的,往往线条柔和,气质温馨,代表了江南才子的谦虚。然而,这部作品结合了北方画家的英雄主义精神,不禁让人想起曹孟德“面朝碣石,东临大海”的壮丽精神。

中国瓷画的瑰宝——杨学邦经典作品赏析

“山水游记”瓷板画32×565厘米

杨学邦用传统的文人美学感动了千里的山川,浩瀚的水墨画铺展在瓷盘上,刚柔相济,创造出一幅美丽的山海风光。山川无边,独木舟少,在几间小屋前,它们经得起江的考验,成为整本书的点睛之笔。艺术家巧妙地将“自我”融入到他们的作品中,同时,他们给所有的观众一个进行睡眠之旅的机会。就色彩而言,作品以黑白墨水为主,有黄土、青山、黄瓦和红莓。在幕间休息时,它不仅成为卷轴长度的物理分割,还形成一些情绪起伏,使作品在每个人的脑海中“动”。这是艺术家对真正壮丽山海的游记,也是艺术家对文人山水画千年历史的“游记”。(照片由杨学邦提供)

中国瓷画的瑰宝——杨学邦经典作品赏析

编辑:张洋

标题:中国瓷画的瑰宝——杨学邦经典作品赏析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2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