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369字,读完约6分钟

面对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艰巨任务,贵州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和民族团结的步伐,不断激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大力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扶贫成效显著。

近日,记者跟随国家民委工作人员来到贵州省铜仁市和黔东南州,看到山上建有民族特色的房屋。民族村寨特色产业全面发展,扶贫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振兴特色村庄

它离国家自然保护区的范静山门大约3公里。登上吊桥,渡过太平河后,美丽的寨沙洞村隐藏在茂密的森林和竹林中。这是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太平镇侗族居住的一个自然村落。全村75户314人,其中侗族占近80%。侗族丰富的民俗风情,尤其是侗族民居建筑的独特魅力,常常令游客流连忘返。

贵州发力推进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

多年来,寨沙洞村长期以来靠守护“金山”和戴“贫困帽”而饱受贫困之苦。“在过去,从远处看是青山绿水,但在不久的将来却是一堆牛粪。”村委会主任陈学荣告诉记者,2010年,寨里的人均纯收入不到1000元。

当你贫穷时,想想改变。2011年,随着范静山区旅游业的发展,江口县决定利用寨沙洞村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文化旅游资源,建设乡村旅游扶贫试点项目。太平镇镇长贾晓华介绍说,寨沙村通过科学规划,实现了统一设计、统一包装,建成了统一风格的余家木建筑;通过整合涉农资金和救助资金600多万元,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对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农民给予财政补贴和贷款利息补贴,解决了乡村旅游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

贵州发力推进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

“侗族文化是我国发展乡村旅游最鲜明的标志,必须深入挖掘。”贾晓华说。他们组织人员到侗族文化发祥地黎平县,邀请侗族教师进行文化和歌舞培训。他们还从黎平县的高级古建筑公司购买建筑原材料,并雇佣侗族土著艺术家以高薪手工加工侗族村寨的鼓楼。

贵州发力推进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

2013年,寨沙东村被国家民委认定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并挂牌,进一步提升了村寨侗族文化旅游品牌。2017年,全村接待游客140万人次,人均年收入跃升至4.2万元。

据介绍,近年来,贵州省投入1.6亿元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实施“1151”保护和发展规划,重点建设10个民族特色镇、10个示范走廊、500个民族特色村,命名1000个民族特色村。截至目前,全省有213个民族特色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民族特色村”,数量居全国首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贵州发力推进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

关注人口较少的民族

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6.11%。毛南族和仫佬族是国家支持的人口较少的民族。全省有一个人口较少的民族乡和63个人口较少的民族村,分布在2个自治州的7个县的21个乡。

如何加强对人口较少民族的保护?贵州省以实施“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为契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人口较少民族率先小康行动计划,高起点、高标准统筹规划,改变长期贫困落后状况,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贵州发力推进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

黔东南州麻江县龙山镇复兴村,仫佬族人口占全村的一半,是一个典型的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村。过去,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封闭,它在全县是一个“落后的村庄”。如今,复兴村真正实现了“出门不湿鞋、吃饭不抬水、不烧柴、带信息回家”和“村容村貌、自然环境生态美”的目标。

贵州发力推进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

“你不是来把它打扫得这么干净的。村民们已经养成了自觉爱护村庄环境的良好习惯,美丽乡村的建设正逐步走向正常化。”龙山镇镇长蔡告诉记者,近年来,复兴村以少数民族项目为垫脚石,整合扶持发展资金,通过项目实施,加强了水、电、路、住房、通讯、环境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了房前屋后庭院绿化,建成了家庭花园。

贵州发力推进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

一个具有仫佬族文化特色的整洁村庄正在形成。蔡说,复兴村为了加强致富工程,成立了由两个村委会领导牵头的村级“优惠贷款”合作社,实现了“党和社会的共同建设,村和社会的融合”。该村合作社还开发了30亩生姜种植地,带领穷人种植了300亩生姜,并计划在龙井集团建设一个农村住宅,依托“复兴农村风味”的品牌建设一个农村旅游业。

贵州发力推进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

培育优势产业

复兴村村民金是仫佬族特色灰豆腐产业的带头人,她告诉记者,她家的灰豆腐已经通过了《黔东南州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审批。“现在村里已经开通了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拓宽了销售渠道。我很高兴这么多人接受灰豆腐,这也是几百年来传承彝族先民的文化精髓。”金对说道。

贵州发力推进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

从很少有人关心的小企业,他们逐渐出名,这得益于村庄对民族工业的重视。如今,麻江县的超市和小学已经成为金稳定的客源,每天销售300多公斤的灰豆腐,年销售额达40万元左右;灰豆腐产品已经进入周边县市的超市,复兴村也建起了灰豆腐加工厂,逐步实现了从文化产品到文化商品的转变。

贵州发力推进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

如果你想过上好日子,你必须深入挖掘在工业中致富的道路。多年来,贵州省一直致力于发展和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国内多家知名企业的数据中心落户贵州民族地区。惠水县白牛河数字镇被评为全省首批数字经济示范镇,独山县电子终端产品制造业初具规模;蔬菜、茶叶、生态家禽、食用菌、中草药五大传统产业实现了规模化发展,促进了“一县一业”特色优势产业布局...

贵州发力推进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

进入黔南州平塘县卡普毛南乡,从绿色蔬菜基地到泡菜坛子腌制储存厂,从绿色蛋壳蛋鸡场到卤素产品自动加工线,各种优势产业遍地开花。据镇党委组织委员王清媛介绍,按照“一长两短”的产业规划,卡普镇毛南乡蓝莓、菩提树、林业养鸡、云茸等特色养殖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并形成示范效应。近年来,引进了一批企业入驻该乡,开展中药材、蔬菜、畜禽等产品的深加工,构建了完整的产业链,进一步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

贵州发力推进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

发展少数民族特色产业,不仅可以保存少数民族文化赖以生存的载体,而且可以将特色养殖、民族手工业、民族风情旅游等产业结合起来,激发民族地区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帮助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发展司司长张志刚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郭景元)

标题:贵州发力推进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12515.html